第三十五章 水庫建設-《國芯》
第(1/3)頁
東風吹,戰鼓擂,紅旗飄飄我是誰?
西煙揚,號角起,我是農民我怕誰!
華陽人民建水利,奮勇爭先創奇跡。
……
漫山遍野望去,四面八方插滿了紅旗,集中力量辦大事,華陽縣的第三座水庫——竹塢水庫,正式立項動工建設。
在平整道路和開山采石的前期工程中,華陽縣總計動員了1萬名勞動力,男女老少齊上陣。他們自帶干糧,推著板車,手拿扁擔、簸箕、竹筐、鋤頭、鐵鍬等工具,集合在竹塢水庫的大會戰工地之上。
有了小三線基地的支援,提供一大半鋼材和水泥物資,原本小型水庫的方案升級變成了中型水庫。
在竹塢和虎頭兩座山之間的山沖,將筑起一座長186米,高58米,壩頂寬6米的漿砌石寬縫重力壩,實現高峽出平湖的效果。
水庫蓄水后預計縱深長度達8公里,庫容量4000萬立方米,以灌溉為主,結合供水、防洪、發電功能綜合利用。而它建成后可以覆蓋華陽全縣三分之一的土地,全縣一半人口都將因此水庫而受益。
因此,興建竹塢水庫成為了華陽縣在接下來2年時間里的頭號工程,縣里為此動員了超過2萬名勞動力參加。
在缺乏重型機械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條件下,新中國修建大大小小的水庫都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不得已采取了搞人海大會戰的辦法,依靠廣大農民、知青和軍人建起了一座座新水庫。
新中國成立以前,偌大的國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庫和一些塘壩、小型水庫,江河堤防僅4.2萬公里,幾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
要致富先修路,要吃飯修水庫!
在中央政府強力組織下,全國各地高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旗幟,廣泛開展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掀起了修建水庫的建設狂潮。
目標明確要保證每個縣,乃至每個鄉鎮,都能擁有服務本地農民和農業的小、微水庫,解決人民群眾灌溉、防洪、供水和發電問題。
到1973年,中國已經建成了大大小小水庫72000余座,其中有719座大中型水庫,跟建國前形成強烈對比,一舉改變了全國水利設施一窮二白的局面,以地球不到9%的土地養活了20%的人口,成功跨越了馬爾薩斯陷阱。
馬爾薩斯提出的理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這樣,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便出現糧食緊缺、人地矛盾,不可避免地反復出現饑饉、戰爭和疾病。
解放前,中國由于內憂外患,加之人口眾多,不可避免陷入了戰亂、饑餓局面,5.4億人口被認為燙手山芋,沒有辦法養活那么多的貧困人口。
新中國成立后,因為面臨美蘇為首的國際封鎖,再加上國內人口政策以“人多力量大”為導向鼓勵生育,因此中國以每10年增加1億人的速度在膨脹,不少學者都認為這個東方大國遲早要踏入馬爾薩斯陷阱。
而數以億計勤勞的中國人民,在中央政府強力領導下,發揮出與天斗與地爭的革命大無畏精神,用自己的雙手修建了遍布全國的水利設施,將農田有效澆灌面積從1.6億畝提高到4.4億畝,徹底改變了以往“望天收”的農業格局,造就出當前旱澇保收的豐年模式。
正開始動工的竹塢水庫,就是中國以水利為代表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的縮影之一。
一年之計在于春,年初計劃易落實。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分宜县|
牙克石市|
永福县|
潮州市|
衡南县|
桓台县|
扎兰屯市|
曲松县|
贞丰县|
丰都县|
双流县|
平定县|
夏津县|
璧山县|
南丹县|
鱼台县|
嵊州市|
云龙县|
拜泉县|
满城县|
隆子县|
棋牌|
清流县|
大理市|
噶尔县|
化隆|
芦溪县|
九台市|
九江市|
通化县|
海伦市|
社旗县|
花莲市|
客服|
闽清县|
巴塘县|
台东市|
柞水县|
民勤县|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