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1章,大河南-《大明鎮海王》
第(2/3)頁
并且不同于后世,現在大明帝國的土地依然還是高度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尤其是大明本土這邊的土地幾乎都是集中在士紳、地主、大家族的手中。
一起的時候,這些士紳、地主們還可以靠著出租土地來過上不錯的生活,然而伴隨著大明帝國持續的從本土這邊遷移大量的人口到海外去,導致了大量勞動力的流逝。
這其中最主要的移民人口就是底層的無地農民,他們從本土源源不斷的遷移出去,直接讓這些地主士紳的土地給荒蕪下來,無人耕種。
不過這些士紳和地主們顯然是不會真的讓自己的土地荒蕪下來,他們起初的時候自然是支持守舊派的官員反對對外擴張、殖民和移民,想要繼續過以前的好日子。
但結果顯然是失敗了,沒辦法,這些士紳地主們只能夠學習遼東、河中等地區,采用大規模的機械化耕種的方式,使用機器來耕種土地。
這樣的話僅僅只需要很少的勞動力就能夠耕種大量的土地,而這也很符合這些地主士紳們的利益。
本身他們就有大量的土地,沒人耕種,使用機械化自然是最合適的,并且這些士紳地主們都是有資金去玩機械化耕種的,他們可不是窮光蛋的農民。
另外這是士紳和地主們往往都是更有見識、更有文化的人,他們很清楚的知道該種些什么才可以將自己的價值最大化。
種糧食顯然是最笨的,聰明的都是種棉花,種花木、水果等等,這些的收益比種糧食要高太多了。
自然而然,這大明本土北方的這些省份,棉花種植的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河南這種大平原地區,棉花的種植量非常大。
很多的士紳和地主都有投資紡織廠,這種出來的棉花還可以用于自己的紡織廠,保證自己紡織廠的原材料供給。
要知道在棉花最吃香的時候,不僅僅價格昂貴,而且往往很難買到棉花,導致自己的紡織廠工廠停工。
這自己有土地,那為什么不干脆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棉花滿足自己的需求呢?
要知道很多的大型紡織廠其本身為了穩定自己的原材料供應都會在海外大規模的開拓土地,建立棉花種植園,大規模的種植棉花,保證自己的棉花供應。
這些因素都刺激了河南的棉花種植,同樣也是刺激了河南的紡織業迅勐的發展。
河南開封這里,大大小小的紡織廠不計其數,其紡織產業的規模已經超過了京津地區。
當然,主要是京津地區的紡織廠在不斷的遷移出去,因為京津地區的工資高,土地使用費用昂貴,紡織廠在京津地區逐漸的無法生產下去,轉而逐漸的遷移到開封、長安、西域、河中等地區去。
開封這里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這也跟當時河南主政的方永良有關,方永良是實干派的官員,在當時大力的吸引投資,尤其是抓住了紡織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的機會,吸引了大量的紡織廠搬遷過來。
此外,開封這里便捷的交通也是非常關鍵。
這生產出來的布匹無論是銷往大明本土,還是說通過火車運輸到歐洲、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等地區去銷售都是非常便捷。
這里生產的布匹幾乎都是以出口為主,出口到歐洲、波斯、中東、奧斯曼帝國等地,大明本土這邊現在主要是以銷售成衣為主,已經很少有人自己去做衣服了,故而布匹的銷售都是大規模的銷售給服裝廠。
除了發達的服裝產業之外,河南開放這里另外一個重要的產業就是汽車制造業。
因為在河南這里有一個本土誕生的汽車品牌‘大豐’汽車,大豐汽車雖然沒辦法和大明帝國的奔馳、寶馬這樣的豪華車企品牌相比。
大豐汽車屬于低端汽車,生產出來的汽車售價基本上不會超過1000兩銀子,這樣的價格非常親民,也是讓大豐汽車的銷售量越來越高,進而逐漸的衍生發出出了一個龐大的汽車產業,一年可以生產銷售幾十萬輛汽車,在這個時期來說已經是極其的了不起了。
紡織業和汽車制造業,這是河南的兩大主要產業,同時也是造就了開封的繁榮和喧囂。
劉晉乘坐汽車慢慢的行駛在道路上,道路規劃的很不錯,同時也是修建的非常寬敞,道路的兩邊高樓大廈林立,商鋪眾多,車來車往的,一副忙碌無比的景象。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邵阳县|
景谷|
三穗县|
东阳市|
库尔勒市|
灵璧县|
紫阳县|
大庆市|
古丈县|
巴南区|
长兴县|
惠来县|
宜宾市|
康乐县|
尼勒克县|
洪湖市|
钦州市|
临朐县|
汶上县|
新建县|
寻甸|
囊谦县|
大姚县|
江口县|
保靖县|
仙游县|
汾阳市|
仙居县|
万荣县|
大埔区|
多伦县|
龙胜|
城固县|
珲春市|
镇巴县|
南城县|
曲阳县|
台南县|
阿拉尔市|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