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看到陳通吃癟,他也是非常開心的,畢竟被陳通噴慘了。 千古李二(雄主罪君): “陳通,這下被人找到破綻了吧!” “我看你怎么解釋?” ………… 崇禎此刻連連點頭,他也覺得陳通這一次出問題了。 可陳通卻笑了。 陳通: “呂后廢除苛法,就是施行仁政嗎? 你們是不是搞錯了概念。 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呂后治國,那嚴格采用的是法家之道,那講究的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而所謂的仁政,那就是要以人治代替法治。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呂后廢除苛法是怎么回事呢? 這就不得不說秦朝的律法,秦朝的律法被稱為戰時律法,意思是說,它是適應于戰爭年代的法律。 這種法律非常的嚴苛,它屬于亂世用重典。 但同樣的,這種律法也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當國家從戰亂年代過渡到和平年代,很多律法就不符合和平年代的社會現象。 會影響社會的發展。 律法是會過期的,這個你們應該了解吧。 比如說古代有律法,殺耕牛的話就是犯罪。 現在殺牛還犯罪嗎? 所以,學習律法的人都知道,社會在不斷發展,有的律法就會被社會淘汰。 而呂后廢除的律法,就是從戰爭年代演遍到和平年代后,一些不符合和平年代的律法,比如誅三族。 這種律法太過于殘酷。 首先在行刑的過程中,先是把人的耳朵鼻子給割了,然后再把手指一根根的斬下,最后再把人亂棍打死,然后還要把死人切成肉泥,分給別人吃掉。 這種異常殘酷的律法,可以在戰爭年代威懾心懷不軌的人。 但在和平年代,卻會讓人覺得非常反感。 呂后就把類似于這種法律給廢除了,從呂后開始,就不會再把一個死刑犯如此折磨,一般都是砍頭或者腰斬。 而且呂后還廢除了妖言令,所謂的妖言令,就是妖言惑國,然后會被入罪,在戰爭年代,這也許會引起軍心動蕩,民心不穩。 但在和平年代,局勢沒有那么緊張,呂后就放寬了人們的言論自由。 可以說,呂后是在與時俱進,在律法上,不斷改進秦朝的律法,讓它更適應社會的發展。 呂后廢除苛法,并不是跟李世民趙光義等人一樣,把原本有罪的人直接給放了,搞什么行不上大夫! 呂后從來就沒有說過行不上大夫。 她還是在嚴格的執行法家治國的基本思想,所以不要把呂后廢除苛法,跟后來的仁政當成一回事。 這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 崇禎聽的是云里霧里,他是越聽越迷糊,怎么法律還分為戰時法律跟和平律法? 這里面的水簡直太深了。 他什么時候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皇帝呢? 光一個法律,他就感覺自己得要學上好長時間才能理順。 ……………… 而此刻的朱棣和李世民卻已經明白了。 誅你十族(盛世雄主): “這一下我完全懂了,呂后根本就不是實行仁政,他只是廢除了不適合當時社會的一些法律。” “這絕對是好事啊。” “很多人都說秦朝之所以滅亡,那就是因為秦朝的律法,沒有從戰時律法過渡到和平時期的律法。” “所以才讓很多人對秦朝心生怨恨。” ……………… 秦始皇也是連連點頭,他雖然覺得朱棣是在扯淡,但呂后的事情的確是法家的一個正常操作。 戰時律法跟和平時期的律法是完全不同的。 那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可不能生搬硬套。 但他絕對不會同意朱棣所說的,秦朝沒有進行戰時變法到和平時期變法的演變。 你首先要定義秦朝當時真的進入到了和平時期嗎? .…………………… 曹操哈哈大笑,終于討論到法家的精益之學了,這一開口就可以看出很多人的無知。 人妻之友: “這下懂了法家的高深吧!” “大蟒蛇,你能夠提出這種疑問,把仁政和呂后廢除苛法相提并論。” “這就說明你根本不懂得法家。” “對律法的作用也是一知半解。” “人家呂后這是真真正正的做一個法家該做的事,根據社會現實及時調整律法。” “人家這就是有大功于炎黃。” “要把戰時律法調整到和平時期的律法,在呂后之前,根本就沒有經驗可以借鑒。” “人家這么做,可是開歷史先河,正在完成秦始皇遺留下來的另一項重要工作。” “把這說成千古功業,那也毫不夸張。” “很多皇帝終其一生都不懂,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時的調整律法。” “你們這都是門外漢啊。” ……………… 李世民艱難的吞咽了一下唾沫,這都能算是千古功業嗎? 首開歷史先河就這么簡單嗎? 李世民此刻有種感覺,我上我也行啊! 但他卻沒敢說出這句話,因為李世民覺得他把這話說出來,那必定會被楊廣和朱棣噴的體無完膚。 他貌似是施行仁政了,跟呂后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馳。 ……………… 王莽此刻也很無奈,他真想大罵,法家就是錯的! 可是這群里的皇帝,大部分都是法家的人,他一個儒家的皇帝根本就寡不敵眾。 所以王莽此刻只能忍氣吞聲,覺得不跟陳通計較這個問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