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前面的一份旨意,顧崢早已經(jīng)預料到了,只不過到的早晚罷了。 只是這第二份調(diào)令,與他想象中的朝廷會派人下來學習一下,就將方子用其他的東西給換到手中不同,反倒是將他本人給調(diào)進長安官辦,捧上了朝廷的鐵飯碗。 可見這位坐在上邊的帝王,對匠人們難得的重視。 怕是不久之后,他就會從這方面著手,有著不小的動作了。 這樣也好,越重視,他能談判的籌碼越多,只是這調(diào)令來得突然,他這身后的事情,還需要不少的時日來周轉(zhuǎn)的啊。 接下了調(diào)令的顧崢,想的挺不錯,只不過這朝廷上的工坊下面的人,卻等的有些焦躁了。 最近這些日子,他們沒少在這幾箱子的鋼錠上下功夫。 高溫重熔,回爐再造,上上下下的鍛造研究的就已經(jīng)去掉了這些原材料的大半。 可是到最后,也沒讓他們研究出個所以然來。 而那口裝著兩類鋼錠的大箱子,卻是見了底兒。 這讓從鍛造到熔煉的各個流程上的匠人,對顧錚的到來那是翹首以盼啊。 為了這事,主管工坊的府工令還特意的給顧崢發(fā)了兩道催促進長安的公函。 可是在平縣的顧崢,卻是不慌不忙,依然是依照著自己的步伐行事。 自己這么大的產(chǎn)業(yè)還在平縣呢,說丟就丟,這不是顧崢的風格。 這時候,他當初的未雨綢繆的準備,就體現(xiàn)了出來。 他買來的兩兄弟,在他的操練下,已經(jīng)可以應付民間百姓們的基礎活計了。 而這一家子人,他攥著契書的老幼都會駐守在平縣,留下一個兄弟將鋪子守住,不冷不熱的每個月總有個基礎的進項。 而另外一個兄弟,則是跟著他顧崢進京,去收拾新鋪子的事宜。 既然人已經(jīng)走向了高處了,那么去了長安,依照自己的本事,想來還是有一些時間,將自家的鋪子擴大再生產(chǎn)的。 到時候,能給陳三寶留個退路,也替這個身子的原主,留一條財路吧。 所以,這一收拾,收拾的就十分的全乎。 不但將嘉獎令中的錢財顧錚全部的都裝在了牛車上,連同著他平時慣用的工具,師父生前留下的紀念的物件,零零總總的……但凡是能搬走的都被他一并的捆在了車上。 這幸虧平縣距離長安城也只不過幾十里地的功夫,若是個長途跋涉的距離,這罪還真不是一個小童能夠受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