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樣的流程怎么就像是那些胡寫八寫的玄幻小說中的煉器呢? 普通,優良,精品? 看來,藝術源于生活,這句話可真是沒有說錯。 他顧崢現如今也算是踩在金手指的肩膀上,玩了一把技術創新了吧。 等到他將面前的這一串兒的需要改造的剪刀給安裝好了之后,就拿黃叔剛派人給送過來的精鐵礦料,先練練手。 想到這里的顧崢不由的嘆了一口氣,要說他前幾日發明改造了剪子之后,為他帶來了啥好處的話。 怕就是面前的這一堆忙都忙不完的活了。 顧崢的這把剪子,被占了便宜的劉媒婆給拿到手之后,這老太太心中的那點不落忍就全落在她的對外宣傳上邊了。 這位在走街串巷的替人拉紅線的同時,還不忘記時不時的在各位主家的面前,將她那把漢代第一把的改良剪子給拿出來宣傳一番。 這些需要給兒子女兒制辦嫁妝彩禮的人家,朝著劉媒婆的手里這么一瞅,嘿,就瞧出幾分的好來了。 待到他們詢問出了這種剪子的出處了之后,就紛紛派人循著路的就上了陳記的鐵匠鋪。 因為這把剪子是顧崢率先制作出來,又在平縣一代被傳播發揚。 故而這些再來購買剪子的客商們,就給這種剪子起了一個十分好記的名字。 就叫‘平縣顧娃子剪刀’ 就算是這種剪子隨著游商的腳步進入了長安,被大城鎮中的匠人們給完美的仿制出來了之后,那顧娃子的名聲也絲毫沒有減弱幾分。 大家仿佛就用這個好記的名字,為這種新剪子命了名。 顧崢也算是歪打正著的用另外一種方式,在這個朝代中露了一把臉。 但是這種名聲還不夠,除了替他在民間賺取幾分名聲之外,壓根就引不起朝廷的重視。 所以,自己的目光還是需要放在那炒鋼法上邊啊。 打定了主意的顧崢,手底下更是加快了幾分。 因為鋪子進入到了旺季的緣故,他已經通過人伢子的渠道,替自己入了兩個頗為壯實的伙計。 因為是從北邊逃難過來的,身后還拖家帶口的帶著老子娘和年幼的妹妹,等閑人家不愿跟這種有大有小一簽就要簽一家的仆役訂下契約。 這年頭吃不上飯的人太多,沒必要給自己找不必要的花費。 但是顧崢卻是和別人想的不同。 這兩兄弟家中的情況正符合他們鋪子現如今的情況。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