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隨后,袁紹又洋洋灑灑稍微說了幾條執行方略,期間也問了李素和沮授幾個問題,補充些素材來完善他的方案。 這種討論,李素和沮授本來是沒資格在堂下旁聽的,只是因為袁紹不時有前線情況需要向他們了解,他們才能破例多露一會兒臉。 何進聽得連連點頭。 連李素都有些奇怪:如果何進真按袁紹的做法干,那恐怕張舉張純之亂,也沒有將近兩年可拖了吧?按這么明斷的執行力,最多一年零點兒,張純就該被滅了??? 自己的蝴蝶效應,應該沒這么大吧? 咱之前做的那些事情,最多只影響到劉備、沮授、張郃這一級別的小人物,不至于會波及到袁紹何進這樣的高層才對。 就在李素狐疑的時候,他終于陡然聽到了一條袁紹在執行層面的疑似昏招。 原來,是袁紹聊到了“哪些官員應該裁撤背鍋、哪些官員可以留用”時,曹操提出了不同意見,引出了后面的爭論。 只聽曹操反駁道:“本初!你說的撫剿并用之法,縱然可行,但如此裁撤官員,恐怕會給胡人留下我大漢吏治混亂、賞罰不明的印象,導致胡人愈發輕視我大漢。 比如,你把責任都推給護烏桓校尉公綦稠等人,那幽州刺史陶謙呢?陶謙本就肩負監察整個幽州之責,是公綦稠的上司,如果對外宣布公綦稠上下其手連續兩年將朝廷給烏桓各部的軍餉中飽私囊,陶謙卻毫不知情,也不聞不問,朝廷也不加責罰,胡人豈不會覺得朝廷昏庸? 可如果連刺史陶謙一并責罰,那影響就大了,恐怕冀州整個官場震動,一如賈琮頂替王芬之時,到時候人心更亂,難免不會出現第二個張純!” 袁紹聽了這一問,也不得不稍微收斂一點。 他的賞罰,其實也是有私心的。陶謙好歹是清流名士、天下知名。如今的袁紹跟陶謙并未交惡,他在找地方上的替罪羊時,也想專注于找草莽和閹黨的人當替罪羊,不想波及清流名士。 畢竟清流名士才是袁紹的基本盤。 而且曹操提出的問題也確實嚴峻,要想推卸塞責,現任幽州刺史陶謙是個繞不過去的坎兒。不處理就無法塞責,處理了又會人心惶惶。 袁紹想到麻煩處,竟忍不住自行站起來,來回踱步,旁若無人,也不管何進還在那兒坐著呢。 而何進居然也不責怪袁紹閑逛失禮,就那么耐心的等著袁紹靜靜想。 李素暗中窺探到這一幕,也不得不感慨四世三公的招牌到底好用,何進明明官位比袁紹高那么多,還照樣對袁紹如此尊敬。 逛了好一會兒,袁紹終于拿出了一條跟歷史上差不多的建議:“此事也不是不可繞過。大不了,追究公綦稠的旨意,晚兩三個月再請。如今幽州新亂,陶謙之位確實不宜輕動,還需要他部署各郡自行守御、先穩住陣腳。 眼下已經是二月末,我看不如讓陶謙戴罪立功、安分干到四月份。然后讓太尉張溫將其調到涼州軍前——張太尉之前不是一直說要在幽州點將,率烏桓突騎去涼州平羌亂、討北宮伯玉么? 領突騎的校尉,他倒是點了公孫瓚,但一直還欠缺一名足夠名望的參軍,我看不如到時候就讓陶謙擔任張太尉的參軍,也不提他的功過,就悄悄調離幽州。然后,咱再公開處置那些幽州失職官員,免得牽連過多人心惶惶。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