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凡道家弟子,要遵循大道,不得同門相殘。” 天人二宗的數百名弟子見狀,雖然覺得事情發生的有些突然,但眼下天人二宗掌門人,長老都已經表態了,那顯然此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論是反對還是贊成。 眼下,他們這些弟子們的意見其實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于是,一眾弟子也紛紛起身,躬身拱手,朝著葉千秋行禮,齊聲道:“弟子等謹遵掌門令。” 數百人的聲音,聲勢浩大,鳥雀都嚇跑了不知多少。 這時,葉千秋手持雪霽,在觀妙臺之上端坐下來,抬手道:“大家請坐。” “今日,道家重歸一統,我也要為道家眾弟子講一講天人合一之道,講一講道家存世的根本之道。” 話音落下,但見葉千秋抬手,手中憑空出現一團水。 那水凝而不散,在葉千秋身前漂浮起來。 葉千秋朗聲道:“有誰可知這一團水是從何而來?” 臺下的一眾道家弟子聞言,不少人都浮現出疑惑之色。 有弟子道:“掌門,您功力絕頂,這水難道不是您用真氣凝結而來的嗎?” 葉千秋笑道:“你如何知道水是由真氣凝結而來呢?” 那弟子撓頭道:“這個……弟子說不上來……” 葉千秋朝著四周看去,道:“有誰知道,為何我能憑空凝結出這一團水來?” 臺下一眾弟子修為高深者也有一些。 這時,只聽得坐在一邊的逍遙子朗聲回道:“是因為空中有看不見的水,所以掌門才能聚水在手中。” 葉千秋微微一笑,朝著逍遙子贊道:“說的好。” “正是因為空中有看不見的水,所以,我才能用真氣將其凝結出來,如果本來沒有水,那用真氣可是凝結不出半點水來。” “水幾于道,這在空中的水是氣態,而冬天的飛雪是固態,匯入江海便成了液態。” “這三者都是水,只是形態不同名稱各異。” “道也是如此。” “道在天是原本無形的狀態,稱之為陽。” “陽聚而成氣,氣聚而成形。” “成形之后,變為質,即我們看得見的有形物質,有形物質再聚合形成地。” “地為陰,有天地,然后有萬物,而人居于天地之間,有陰有陽。” “道即是意識,是精微的物質,所以道家稱之為精神。” “我道家先圣老子,在入定進入“恍惚”的狀態下,看到了“其中有象,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道。” “無形的道,還是有形的,只是極其細微。” “所以太極圖中白魚有一個黑點、魚眼,這個黑點即是道。” “精神四達并流,循環于天地間。” “在天,故曰,有天道。” “凝聚為有形質的,看得見的物質墜地,故曰,有地道。” “人是無形的精神和有形的肉體、骨骸的陰陽結合體,故曰,有人道。” “其實,無論是人道也好,地道、天道也罷,這一切種種皆基于道。” “莊子說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并非是否定道的存在,而是要表達道不可知的觀點。” “就好比我手中的這團水。” “如果這團水不顯化在我手中,那么你們如何能察覺到這團水呢?” “但大家察覺不到這團水,難道這團水就不存在嗎?” 臺下的一眾弟子聽到這里,面上皆露出了恍然之色。 原來一團水也蘊含著常人難以辨別的道理。 葉千秋還在繼續從其他方面深入淺出的講述著“道”。 一眾道家弟子,有人聽的如癡如醉,有人聽到一半,則是一頭霧水,只覺道之高深,難以理解。 隨著葉千秋講道的深入,本來在山間飛舞的蒼鷹和鳥雀,松鼠和猴兒也盡數圍在了觀妙臺的四周。 葉千秋感受到了講道之時,天地之中似乎有一種奇特的韻律和他發生了共鳴。 葉千秋心中暗道,此方天地擁有神冥力量,講道之時發生這種神奇之事,倒也是在正常范疇之內。 這一番講道,延續了大概三個時辰左右。 待日斜夕陽之時,講道方才結束。 道家數百名弟子各自懷著難以言說的心情離開了觀妙臺。 道家天人二宗重歸于一,又有新圣太玄子攜《道經》出世,給眾弟子講道。 此事很快便傳揚了出去,引得諸子百家震動。 葉千秋成為了道家掌門人之后,便將天人二宗弟子合歸一處,人宗弟子全部搬回了大竹峰。 隔三差五的便召集道家眾弟子,給一眾弟子講道,將《道經》十二篇中的要義給眾弟子一一說來。 不過,能聽懂的終究只是少數。 大部分弟子,對于《道經》的理解還很片面。 道家一統,葉千秋心里的石頭也總算是落地了。 經過他數次講道,原先天人二宗弟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少。 而他對于道家的實力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道家弟子可能聽起來不算多,但加起來也有三百多人。 并非是所有的道家弟子都在山上修行,還有一部分弟子,潛藏在七國之中做密探。 道家弟子行事很低調,給了人一種錯覺,讓人覺得道家弟子不多,但道家其實在七國之中的勢力并不小。 葉千秋接觸到道家的這些隱藏實力之后,便有了下山的打算。 這一日,幽林小筑之中。 剛剛聞訊而來的赤松子和長生子臉上露出不解之色。 赤松子道:“眼下道家重歸一統沒多久,掌門師伯就此下山,是不是太過倉促了一些。” 葉千秋卻是笑道:“無妨,山上的事,有你們二人處理,我放心的很。” “我此次下山,也是為了道家。”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