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王鉞更是夸張,躬身拜道:“陛下,臣只求能謄抄一份皇子考卷,將原本賜給微臣。” 趙匡胤一聽全部是好話,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以往二哥學業平平,許傳家每次見我都愧疚不堪,今日為何卻……” 王溥將趙德昭的考卷遞給了趙匡胤,笑道:“官家請看……” 宋朝稱皇帝官家,陛下都是正確的,所以稱呼比較混亂。 基本上是經常能見到皇帝的,官家稱呼的多,少見到皇上的,陛下用的多。 畢竟陛下比官家這個稱呼更有尊敬的意味,還有一些少見皇帝的,還用天子,圣人稱呼。 相反,沒有稱皇上的。 皇上在歷朝歷代都有大臣私下議論的時候稱呼,用的都不多。 只有到了清朝,因為明清小說的皇上稱呼的影響,是稱呼皇上最多的。 眾人移步到了大殿,幾份考卷都遞到了趙匡胤的面前。 趙匡胤識字,但是學問嘛就一般般,主要還是一個武皇帝。 不要說跟前世的朱棣相比,就是跟朱元璋這個一開始的不識字的放牛郎相比,也相差甚遠。 但他自己的文采不高,卻不代表欣賞水平不高,趙德昭這些考卷他還是能看出好歹的。 等他放下考卷,還未說話,王溥開口說道:“日新學問基礎扎實,尚舉一反三,認知頗有見地。此不僅是大宋之福,也是陛下之福。況且二哥不僅文采出眾,這一手書法也有大家風范,若流傳出去,必定震驚士林。” 趙匡胤笑道:“我兒還需博取名望嗎?” 王溥道:“非也,不為名望,只為讓天下士林知道,心有所依。” 聽到這里,趙匡胤的笑容淡了下來,猶豫了一下問道:“若文臣士子歸心,武將豈非離心?” 王溥堅持說道:“日新方才十四,不傳文名,難道傳武名就合適嗎?” 這幾句對話,除了王鉞沒有聽明白,其他人都聽出來了背后的含義。 趙德昭當然也聽出來了,覺得自己以前有些小瞧了趙匡胤。 不管他這個人的能力如何,最起碼他的情商足夠高,考慮問題非常周全。 一個十四歲的皇子,也到了該逐漸讓世人所知的階段,但是該如何推出去,是很講究技巧的。 一個明星都要立人設,更別說一個皇子了。 趙匡胤對立文名是有些抵觸的,這個時代,文采再高也沒一點用。 不會領軍打仗,根本沒有人敢跟你混。 他原本準備等兩年,等趙德昭十六歲了,等他領軍打一兩場勝仗,再推出去。 現在王溥卻想讓他先宣揚文名,再宣揚武名,打造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子。 這個老丈人,現在已經開始一心一意為女婿謀劃了。 不過這跟趙匡胤的計劃差異不大,所以他點了點頭說道:“且先看看開封府反應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