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語言能力,是人與普通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隨著人類社會文明體系的建立和逐步成熟,人類的語言能力發展至今,已經演進到了能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直接作用的程度。而這一現象的本質,則是人類個體運用語言能力,重新分配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簡單來說即是,人類種群中的個體或群體,可以通過單純的語言行為,在不付出任何物質代價的情況下,直接改變其他個體或群體的行為,從而在種群內部的資源爭奪中占據上風。 至此,我們可得出一個簡單而實際的結論:基于未能徹底從人類基因上剝離的獸性,現代人類發展語言功能的主要動因之一,就是為了能從其他個體身上獲得好處。 而將這一結論套用于無論圖中的兩人如何改變騎驢的方式,他們都會遭到旁人指責的社會現象,原因便一目了然:因為指責騎驢者的人,自己并沒有驢。 資源保有量的不平衡,導致每一個沒有驢的人,都本能地產生要和騎驢的一方建立語言交流關系的需求——不論這種交流,能否幫助他們獲得好處。因此再換個角度來想,如果圖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驢,那么這場集體指責,顯然也就不會成立。 騎驢者挨沒驢可騎者的罵,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縮影。 當有限的自然資源無法充分地照顧到每一個人類個體時,建立在可互相提供資源交換前提下的人類社會屬性,必將被人類的自然屬性所掩蓋。即獸性超越人性。 好在幸運的是,人類文明環境下的法律和道德體系,有著巨大的維系人類個體社會屬性的力量。所以指責者最終停留在了使用語言指責騎驢者的底線上,而不是失去人性,像其他動物一樣,使用暴力去搶奪他人的資源。 回到百萬年前人類與其他動物分野的那一刻。人之所以獨立為人,不止在于我們產生了社會屬性,更在于我們的社會屬性,能有效地壓制基因中的獸性。從而使得人類個體不僅擁有攻擊性,更擁有了控制自身攻擊性的能力。人類的種群和社會之所以能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成熟度,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產生了獸性之外的人性,即為理性。 甚至在人類的馴養下,個別依附于人的物種,也產生了類似的行為特性。 作為人類在自然界中最親密的動物伙伴,每一只家犬都具有為家庭守護資源的意識。在中國農村,絕大多數人家養狗看門,以防家庭財物受損。有些家犬會對所有路過家門口的陌生人發出叫聲,以示警告;而當其他家犬聽到這種叫聲,它們便會本能地跟隨叫喊。正如個別缺少資源的人,會嘗試跟所有自己所見到的資源擁有量多于其他的人建立交流關系,從而帶動其他缺乏資源且缺少自控能力的人跟風發聲。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是否懂得擇人而吠,是好狗和壞狗之間的區別。 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能否管住自己的嘴,則是人和狗和驢之間的區別。” 林淼一口氣寫完這一千多字的作文,手心已經滿是汗水。 他把手心貼在桌面上輕輕一擦,心里意氣風發,得意地看著自己的卷面,先常規操作地不要臉來一句:“我靠,我怎么這么有才華?” 話音落下,半個教室的小孩全都齊刷刷向林淼翻了個白眼。 丁少儀和梁艷紅站在教室的最后面,丁少儀搖頭苦笑不止。 林淼抬手看一眼時間,考試還剩十幾分鐘結束,正要再拿起卷子好好欣賞一下自己美貌與內涵并重的文字,身后卻忽然伸出一只枯槁的手,將林淼的卷子抽了過去。 林淼轉頭一瞧,這才發現,身后站了個老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