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且,這件事兒多半跟太子有關!否則的話,八歲的太子,絕對不可能出現在朝堂上。想要讓太子開始觀政,怎么也得十幾歲才行。 打量著閉目養神、沒有一絲怯場的太子,房玄齡等靠近的官員,都點了點頭。 好久之后,當處理完登州賦稅短缺的事情,皇帝才沒有繼續點名讓朝臣出列。 一本奏折,被皇帝遞到了宦官的手里。 隨侍宦官捧著奏折,一路低頭小跑著送到了李承乾的面前。 “太子,既然這奏折實際上是你所書,就念念吧,省的有些人覺得你這個歲數,連字都沒有認全,是有人假借太子的名頭,上奏的。” 聽到老爹的話,李承乾結果奏折,心里還是挺震驚的。 沒想到,老爹連這一層關系都考慮到了。只能說,不愧是皇帝? 站起身,走到中間的過道站立,翻開奏折,李承乾道:“此為孤借瑯琊縣公牛進達的折子,給父皇上的奏折。所述者,為秦嶺之內的流民。當今正值秋收之前,秦嶺周邊百姓的田地很容易被山里的野豬之類禍害,故父皇下令太子親率出兵狩獵。狩獵之際,孤遇到了秦嶺里的流民,心有所感,所以寫了這封奏折。” 先說了事情的始末,李承乾才正式念道: “《安民論》:兒臣李承乾借牛公之奏折,有本奏: 今受皇命,巡獵秦嶺之間。親率勤勉,所獵之獸眾。未獲者,亦遠遁深山也。初獲野彘之時,見流民之營寨。兒臣異之,遂攜衛公李靖、牛公牛進達,與十數護衛攜彘為禮,入。 初過寨門,以為堅。入內,則見窮槁之流民眾也。木皮為衣,衣不蔽體,體無皙膚。老弱倚木屋爛門而望,青壯持銳石尖棍而立,動輒即戰,皆以外軍入寨而征兵也。 及寨長劉楊者言,乃釋。親歷營寨之間,乃知流民者,年豐而忍餓,歲暖而號寒。伐林木摞砌以為屋,采草籽囤積以為糧。世間凄苦者,除此何甚。 問及避世之因,言隋末征戰之故。亂軍持械而挾糧,鄰村不從,則一夜之間無存。及奪至此,則交糧保命,先再臨之日而遁山林,茍活至今。問年月,不知,言戰終,亦不知。 問及出山,言自知罪,無田亦無活。 私問牛公律法,乃知流民者,虧國之賦稅勞役于先,出山者,莫論田地,先贖罪。 竊以為,罪流民之舉,不妥,罪流民之法,不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