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和熾焰咆哮虎最初的控溫能力一樣,基本沒有成功的案例。 好在李想和甲賀忍蛙都很有耐心。 在發(fā)現(xiàn)硬往單個里面加量,似乎不太行以后。 他們改換了方案。 飛水手里劍本質是多次攻擊的招式。 因此,李想嘗試讓甲賀忍蛙把水手里劍疊加起來,不再是單個往上增長,而是多個融合成一個。 乍一看。 它們好像沒有區(qū)別,都是水屬性能量的集合體。 區(qū)別不過是1+1和1+0.1+0.1……而已。 后者反而看上去更靠譜一些,畢竟慢慢加,講究循環(huán)漸進。 可實際上。 李想認為這是在擴大水手里劍的“容器”。 把單個水手里劍比喻成氣球,不斷往里面灌注水屬性能量,“容器”本身沒變,在達到某個臨界值時,自然會爆開。 但兩個水手里劍相互疊加后,則擴大了這一“容器”。 如此一來,既增加了內(nèi)部的儲水量,也能促使巨大水手里劍外部穩(wěn)定下來。 保證搭在水屬性能量的容器不會崩潰。 理念很扯淡。 不過嘗試一下總是沒錯的。 于是。 在李想緊張而又期待的注視下。 實驗開始了。 甲賀忍蛙抬起雙手,水流自空氣中浮現(xiàn),像漩渦一樣匯聚過去,轉眼便形成了兩片比手掌大許多的水手里劍。 然后。 它將兩枚水手里劍按在了一起。 整個過程中,最難點就在于融合,如果甲賀忍蛙沒辦法做到這一點,那么之前猜的一切全部都是無用的空談。 結果—— 失敗了。 完整的兩枚水手里劍根本沒辦法融合。 身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它們沒辦法像普通的水一樣,合二為一。 哪怕甲賀忍蛙都努力到呼吸不順暢,額頭青筋冒起,也還是沒辦法做到。 李想有點失望,沒想到自己異想天開的方法居然失敗了。 ……等等。 如果成形后的水手里劍不可以。 那么未徹底成形之前,在凝聚的半途中,或者說“容器”形成的前一秒,掌握好這個時機,能否將其融合在一起呢? 他不由得精神起來,感覺這是一個可行之處。 在將意思完整地傳達給甲賀忍蛙之后。 第二次測試開始了。 關鍵點再次轉移,需要甲賀忍蛙保持精神上的高度集中。 在水手里劍成形和未成形之間的一個點上,將兩枚手里劍融合在一起。 甲賀忍蛙深吸了一口氣,抬起雙手,在心中勾勒出兩枚水手里劍的外形。 空氣中,水份受到水屬性能量的鼓動,迅速攏聚起來。 如臂驅使。 外界。 李想舉著攝像機,對準了甲賀忍蛙的手。 為了保證實驗的有效進行,以及事后檢討和改進,記錄是有必要的。 空氣中。 水流如漩渦一般匯聚,在甲賀忍蛙的掌心位置迅速朝水手里劍的樣式轉變。 阿呱微微抬手,將還未完全成形的兩枚水手里劍靠近,按在一起。 然后…… 嘭! 水手里劍猝然爆開,水花潑了甲賀忍蛙滿頭滿臉! 又失敗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