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交代完事情,從月樓離開。 張封和老管家回去的路上,也聽府內人傳來消息,說太子與幾位皇子,晚上來拜訪自己。 淺一層的意思,不就是替他們的父皇拜會。 只是這個關于送禮,就都是他們的心意了。 發現這個情況,張封念著李道友還沒回信,那就先回府邸,順便回憶了一下太子與眾皇子的事。 首先,大皇子,也是如今的太子,境界元嬰,性格成熟穩重,有獨當一面的本事,為圣上分擔著朝政。 總歸來看,他的心思,沒在修煉上面,而是放在民生,一心想要把大齊變得更好。 他不想辜負自己老師的一生功績,打下來的偌大國土。 二皇子,則是境界洞虛,性格直爽,像是江湖武者一樣,大大咧咧的常年領兵在外,鎮守邊疆,不關心任何朝內之事,只想廝殺征戰,抵御來犯之人。 并且他的愿望,一生的理想,就是成為自己老師那樣的英雄。 不出意外,他的偶像正是自己的老師。 也是如此,他聽聞自己要回帝都,就把手邊的事情交予邊境眾位將軍,他則是帶著親衛與副官,三日奔襲三十萬里,提前自己一步回來,迎接自己回朝。 再深究一下,二皇子曾在自己老師身邊任三年親衛。 也是與自己關系最親近的一位皇子。 他小的時候,自己天天帶他玩。 其外? 三皇子? 修煉平平,只有金丹。 總的來說? 他才是真的愛玩? 但是鬼點子也挺多,經常用一些稀奇禮物討好圣上? 也很會說話,是圣上最喜歡的一位皇子。 也是自己老師最喜歡的一位‘齊家’后輩。 因為他無憂無慮? 沒有皇子的威嚴? 也沒有今后的憂愁,反而是有一顆赤子之心,真誠孝順的心意,不為爭權。 可也是這樣? 不像是太子一心做事? 也不像二皇子一心抗御來敵,更不像書呆子一樣的四皇子為人正直,就和紈绔有些無疑。 而說到四皇子,他就是經常在皇宮內與圣上產生分歧,又拿著圣賢大儒的言論? 否定著圣上的道理,這一吵就是小半個時辰。 前兩天聽孫公公說? 他這幾年每次站在御書房外面,聽著四皇子與圣上大吵? 他心里就發毛。 是想勸,卻又不敢勸。 且每次都能看到四皇子率先敗退? 摔門而出。 也是這般? 父子之間的話語也是越來越少? 但是四皇子的官職卻越來越高,已經開始主持科舉盛事,又抽調國庫銀兩,創辦了太學院。 太學院專門為科舉脫穎而出的才子所辦,也為天下士人所辦。 只要通過一些考驗,就能成為太學院的學生。 但關于太學院一事,也是自己老師曾經向四皇子說的。 四皇子一直謹記。 除外,五皇子年少,今年只有十四。 可與四皇子同母,倒是與四皇子關系最好,如今正在太學院內學習。 他也經常在府邸家宴上勸過四皇子,讓四哥不要與父皇爭吵。 這些言論,都不是什么秘密。 因為不少大臣們都勸過四皇子,讓他不要和圣上吵了,沒見圣上都給他辦學了?還許給他科舉的官職? 可是四皇子卻覺得這是父皇該給他的,不給他,難不成還要給一肚子陰謀論的大哥? 還是給腦袋里都是修煉的二哥,或是混吃等死的三哥? 又在四皇子想來,給大哥太子,怕是科舉里都是人情世故,利益交換。 給二哥,怕不是碰到舞弊的,親自一刀砍了。 就算是沒有舞弊的,才子們剛答完試卷,還會再來一個武斗。 如果武斗不過關,那就不是才子。 只是算是文人。 至于愛玩與只會拍父皇馬屁的三哥,只要父皇敢給他。 四皇子覺得帝都內和三哥關系好的紈绔子弟們,如丞相的二兒子,王掌柜家的少爺等人,他們要是敢來參加科舉。 怕是考試中的時候,三哥都能和他們拼個桌子,推起牌九。 至于誰會中榜,以三哥的性子,那就是三哥說的不算,考官說的不算,父皇說的才算! 所以四皇子想來想去,覺得父皇會給他科舉位置,不是愛他,而是自己的真才實學! 四皇子也是以此為鏡,博覽群書,效仿先賢,越來越優異。 如今外人都傳,年關后,太學院的第一批學子畢業,只要他們成就功名,那么身為他們老師的四皇子,就會成為下一位大儒。 這個世界內的大儒,也是‘桃李天下’的意思。 其中最快的方式,就是成為科舉主考,創辦學院。 結果顯而易見,天下人都知道大齊圣上照顧著四皇子,想完成四皇子的愿望。 讀書人,誰不想成為受人敬仰的大儒,誰不想桃李滿天下? 就四皇子還扭著一根筋,有些古板,不承這個情。 這古板,真像是這個世界內的先賢們,只重規矩方圓,不講人情世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