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借題發揮被發現了,楊涵臉不紅心不跳,還振振有詞地說道:“道理都是一樣的,爸爸的意思是,你想要學會拒絕,就一定要在心里把這條底線劃清楚。” “可是,我其實是知道自己的底線,但有時候還是會覺得自己不能太自私。像潘冠良,都是班里的同學,我才來一個多星期,要是現在就跟他鬧得不愉快了,會不會給人一種很不好相處的感覺?”楊若伊有些苦惱地說道。 本來她當了明星之后,就很擔心自己和同學處不過來,擔心自己的身份會讓大家跟自己保持距離。她好不容易讓大家都覺得自己沒有架子,讓大家都能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朋友了,現在如果按照爸爸這么說的去做,會不會有讓自己擔心的情況成為現實呢? “所以我們除了要有原則,要有底線以外,在拒絕之前,你還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盡管楊若伊憂心忡忡,但爸爸淡定自若、成竹在胸的態度,還是讓她放下了焦慮,耐心地聽下去。 楊涵現在也不東拉西扯了,這個問題,他還是要嚴謹地跟女兒講明白的:“什么是正確的心態?正確的心態是你要明白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情緒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行為、情緒負責!” “像你說的,拒絕別人的時候,你會感到愧疚,這就是不正確的心態。” “再舉一個例子,別人跟你借錢,你覺得他這人不靠譜,他有可能是欠了賭債才到處借錢的,借給他就相當于把錢扔進無底洞里一樣。所以你不借給他,然后他因為借不到錢而發脾氣,你是覺得是自己的錯,還是覺得是這個人本來就有問題,自己應該慶幸早點認清楚這個人的本性呢?” 爸爸舉得這個例子其實道理很清晰,楊若伊聽明白了,她就很自然地回答道:“不是我的錯,是這個人想法有問題。” “對啊,其實道理是一樣的,拿你的例子來分析,這個潘同學只是爸爸說的那個借錢的人的弱化版,假如你不想給他禮物,而他生氣了,跟你鬧不愉快了,你還會覺得是自己的錯嗎?”楊涵笑道。 楊若伊遲疑了一下,先是搖了搖頭,不過,在她欲言又止的時候,爸爸又開口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