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心中雖恨這馬謖差點將自己和名下5000精兵坑死,但他事后想想,街亭失守的罪過卻不能全落在馬謖身上。 首先是自己顧慮太多,擔心影響歷史走向。 故而明知馬謖將兵馬屯于孤山而選擇放任自流,雖有一兩句勸阻之詞,更多的只是想將自己撇干凈而已,避免在事后的問罪中波及到自己。 雖然勸阻了也沒鳥用。 但若耐心與他分析一番,說不定會有另外一個結果。 其次就是諸葛亮識人不明。 他雖不贊成馬謖守街亭,但在趙云等將領的勸說下,最后還是內心的情感戰勝了理智,將駐守街亭的重任交付與他。 若守街亭的主將是曹軍,亦或是趙云,斷然不會淪落到如今這樣的局面。 最大的過錯自然在馬謖身上。 剛愎自用,夸夸其談,又聽不見不同意見,這才導致了最終的大敗。 曹軍心中左思右想,一時間選擇了旁觀不語。 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那么一瞬間,他內心的私心起了作用。 為了完成任務,爭取早日爬上高位,明知馬謖此舉會導致街亭失守,會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曹軍仍選擇置之身外,明哲保身,知而不言。 最后的結果是連他自己都差點葬送進去。 這讓他又重新在心底審視起之前的既定戰略來。 “莫非,我之前的顧慮,完全是多余的?” 曹軍既想諸葛亮北伐,這樣才有希望完成任務; 同時心底又不希望諸葛亮的北伐馬上成功。 因為此時他的位置還不夠高,不能獨領一軍,就算諸葛亮北伐成功了,與他的任務也沒有半點幫助。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等曹軍爬到高位后,在北伐之中能獨領一軍,這樣才能最保險的完成馬超的復仇。 目前看來,歷史的發展方向正如自己之前計劃的那樣。 曹軍的私心,導致了他此時對馬謖恨不起來。 此番正在糾結中。 馬謖與諸葛亮一番對質后,將所有過錯攬在自己身上,眼看就要被諸葛亮親兵推到外面斬首。 帳中的一干大將紛紛站不住了,開始為馬謖求情。 “丞相,如今我北伐事業剛剛起步,還遠未成功,就自斬一條臂膀,實乃不妥,我觀這馬謖也有些才能,只是用錯了地方,不若讓他戴罪立功。” 最先為馬謖求情的依然是趙子龍老將軍。 諸葛亮心中也十分矛盾。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