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中連續油管項目還好,有兩名高薪聘請來的外國專家做基礎。 同時又有著老牌石油現場工程的專家鐘總坐鎮。 還算是有模有樣,無論是技術隊伍的打造,還是對連續油管設備的熟練、磨合,都非常不錯。 這樣下去,估計再過半年時間,就算兩名外國專家撤走了,光輪石油的連續油管隊伍也不至于塌腰。 但是,在壓裂鉆采項目部和氣井項目部上,效果比劉尚心中預期的相去甚遠。 先說壓裂鉆采項目部這邊,當初劉尚成立這個項目部的宗旨,是想集合壓裂、鉆井技術服務、完井技術服務等工程類技術。 可是,截止到目前為止,還僅僅是有自己的三套成建制的壓裂施工隊伍。 像其他高端工程類技術,還是空白格。 而且就說壓裂業務吧,別看設備級別和輔助都是國內一流。 但看壓裂效果和項目部的那些拿著高薪的技術人員,都比不過李長功他們那邊。 這么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再說氣井這邊,就更是慘不忍睹了。 他們的技術項目和技術水準,連國內的評論標準都沒達到。 至于劉尚期待他們的攻克頁巖氣領域,更是癡人說夢。 一連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劉尚最后對他們徹底放棄了。 這兩個項目部中的人,當初在招聘和選拔時,也確實找的油田出身的,有些豐富現場經驗的。 但是,事實證明,劉尚的戰略布置,有了些誤差。 就是在這些前沿技術層面,國內的油田一線,還是相對滯后的。 目前的這些人,守城可以,但是要讓他們去搞什么新技術,很難很難。 這也可能是油田行業中的一個弊病。 那些在油田工作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的人,一般都是比較“懶惰”、固執的。 相對于新技術的鉆研,他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人際關系的培養上。 久而久之,一些工作習慣也根深蒂固。 他們經驗豐富,管理能力,溝通能力,都是一流。 但就是這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真的成問題。 沒有辦法之下,劉尚只好把王德成、崔小燕等高管緊急調了過來。 討論和解決這個問題。 最終,在一番商議之后,劉尚還是放棄了大刀闊斧從根本上改革的想法。 在晚上,很久都沒見過面的王德成、潘清風、張正茂、沈成城、劉尚幾個終于湊成了酒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