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淮南鹽巴歸屬(上)-《六賊紈绔》
第(1/3)頁
對于蔡鞗來說,鹽鈔就是個坑,鹽利再如何的高,他也不想一腳陷入朝廷挖的坑里……
“貨幣,本質還是信譽,是貨物與貨物交換時,兩者都認可的一種信譽保證,鹽鈔實際上與代替銅錢的紙鈔沒有區別,是一種信譽保證,是鹽巴與錦帛、糧食之間的交換憑證。”
“一開始時,因為銅錢不足,百姓交這稅那稅的,百姓的銅錢大多數都流入了官府府庫內,百姓缺銅錢,在夏稅、秋稅時,商賈就可以憑此進行大肆打壓糧食、錦帛價格,因為百姓到了繳納稅賦時,不得不向朝廷納稅,不得不將糧食低價賣給商賈。”
“不僅僅只是糧食、錦帛,還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但糧食、錦帛是所有一切的基礎,最為重要而已。”
“朝廷一開始的初衷還是好的,不需要用數量不足的銅錢參與貨物與貨物之間的交換,而是用了紙張印制的鹽鈔替代,因為鹽巴是有價值的,四十五文的鹽鈔就是一斤鹽巴,只要兩者可以對等互換,百姓是認同的,只是,現在四十五文鹽鈔或許連一兩鹽巴都無法兌換,或者可以兌換,但需要等上兩年……五年……十年……”
“如此,鹽鈔就會貶值,加上元祐黨人廢棄鹽鈔之事,百姓恐慌,鹽鈔更是成了廢紙一般的存在,而造成的這一切的根源,皆是因鹽鈔失了信譽,或是信譽不足的緣故,而不是鹽鈔本身。”
“黃金、白銀、銅錢就沒有鹽鈔或紙鈔問題,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信譽的保證,而不是因為朝廷賦予鹽鈔或紙鈔的信譽,黃金、白銀、銅錢不需要朝廷或是任何人賦予價值信譽,它們自身就是,自然也成了百姓首選錢幣。”
當蔡翛、薛昂離開后,綠桃很是疑惑不解鹽鈔為何成了臭大街般存在,蔡鞗想了下,最后還是給了解釋。
蔡鞗不愿入坑,就是因為朝廷在鹽鈔一事上的失信,利用金融手段不斷洗劫鹽商和百姓的財富,或許蔡京沒有意識到什么是金融手段,但他與大宋朝頂層官吏確實在用貨幣金融洗劫無數人的錢財。
“百姓不愿被洗劫,但當朝廷利用手中權利,采取‘上戶民一月一斤鹽,下戶民一月半斤鹽’的強制銷售手段,百姓也不得不強行被朝廷洗劫自己財富。”
“正如溫水煮青蛙,時間久了,所有人適應了,也就成了事實的合理。”
“至于咱們……一人一斤鹽也好,半斤鹽也罷,朝廷再如何洗劫,也是要用鹽巴來換蔡府的錢財的,普通百姓沒有多余銅錢,只能用糧食,用錦帛來充當銀錢,不得不接受鹽鈔,蔡府有足夠的錢財,根本不需要用到鹽鈔,給你四十五文錢,你就得拿出一斤鹽來!”
“但是鹽商不同,民間存在著大量鹽鈔,當朝廷每年稅賦達不到一億兩千萬貫時,當可以征收的賦稅全部都征了后,當所有手段都用盡了后,朝廷就無法廢棄鹽鈔,不得不承認鹽鈔的流通,因為一旦廢棄,就意味著朝廷根本征收不到一億兩千萬貫,財政就會虧空!”
“一旦認可流通,百姓就會拿著鹽鈔去鹽鋪子兌換鹽巴,但是,朝廷并不是產出多少鹽巴印制多少鹽鈔,而是為了補足日益減少的田地稅賦和官吏增多帶來的虧空,印制的鹽鈔數量事實大于市面上消耗的鹽巴數量。”
“大宋朝不缺鹽,鹽庫里堆積如山,但市面上消耗的鹽巴卻不足,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官府不愿意鹽巴價格走低,一旦鹽巴價格低了,就意味著鹽稅的減少,無論是之前官府售賣,還是如今的商賈買撲售賣,都是如此,一旦市面上的鹽巴多了,價格低了,稅賦就會減少,而朝廷最怕的就是稅賦減少,每年一億兩千萬貫的耗費,朝廷根本不敢稍有放松。”
蔡鞗最后嘆氣一聲。
“鹽巴買撲是個坑,一旦入坑后,就意味著永遠都脫不掉鹽鈔所帶來的風險,手里永遠留著個誰也不知道何時會要了自己命的炸彈,永遠都要忍受朝廷的肆意掠奪,而鹽商自己為了避免最先倒下,只會更加掠奪下面的百姓,只會更加打壓鹽鈔實際存在的價值,朝廷的‘三成鈔、三成錦帛、四成錢’買撲,到了鹽商販賣給百姓時,就可能成了‘四成錢、四成錦帛、兩成鹽鈔’之事,因為鹽商必須考慮后面朝廷的不確定風險,無論商賈們有無良心,它們都會這么做,除非早早斷尾離場,或是自個拿根繩子,找個歪脖子樹。”
“原本朝廷買撲時,鹽鈔占了三成,也就是說,朝廷認可了鹽鈔三成價值,而商賈們又將價值變成了兩成,最后倒霉的是誰?還不是無數窮苦百姓?”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休宁县|
茌平县|
杂多县|
佳木斯市|
分宜县|
老河口市|
汉中市|
米林县|
遂溪县|
太和县|
元氏县|
仁布县|
大英县|
柳江县|
南陵县|
南投县|
始兴县|
建平县|
清涧县|
东莞市|
大兴区|
泸州市|
济南市|
萨嘎县|
津南区|
巴彦淖尔市|
洛浦县|
襄城县|
镇坪县|
城市|
满洲里市|
丹东市|
青岛市|
彭泽县|
永胜县|
康保县|
莆田市|
来凤县|
南阳市|
磴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