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玄這段時間一直在和徐文禎、明國維、李公亮、潘籍溫習功課,準備明年的春闈,現在這里面又要多加一個丘好問。 “這些文卷是國子監祭酒,李守中李老大人給你的?”丘好問看到這厚厚一疊,包含二十多年來諸位學士大儒們策義文章的文卷,激動不已,這可是一般人辦不到的事情,居然收集得如此齊整。 “正是!” “持明,我聽說國子監年考一事里,李老大人跟你有隙?” “怎么可能呢?李大人身為國子監祭酒,從四品殿上大夫,何等身份?怎么可能輕易卷入到那種破事去呢?”劉玄一口否定道。 “好問兄,我國朝學官中,以點學政最為清貴,而南北兩直隸的秋闈,更是貴中之貴,都是由禮部侍郎、館閣學士才能擔當。李老大人這次被欽點南直隸秋闈,跟那位左司業秦基秦大人卻是天壤之別。”潘籍笑著說道。 丘好問一點就透,了然地點點頭,不再追問了。 幾人拿著這些文卷翻來覆去地研讀。考科舉,除了文采,運氣也很重要。要是你的文章做得不是卓異超群,還是老老實實地琢磨下主考官和副考官們的喜好比較好。不求正中下懷,但求避過嫌諱。萬一考官們是制古學派的,你按照溫新派觀點去寫。雖然不會被斥之為異端,但是考官會惡了你,把你從中上降為中中,那得多冤?中試和未中是天壤之別,可二甲和三甲也是山岳之差。 溫習功課,研讀范文,閑暇之余,六人就是聊聊明年的春闈。 “持明,這次春闈你有多大的把握?” “這次春闈,天時不在我,人和也不在我,只不過一個所謂的地利,毫無意義。” “為何這般說?”丘好問好奇地問道。 “張義,你給好問兄說一說。” “好,雖然這事牽涉到在座的諸位,但我就事論事而已。”明國維毫不猶豫地說道,“其實這里面有著國朝文林南人、北人之爭而已。前周立朝前三百年,每科進士,乃至翰林院、庶吉士、內閣宰輔,皆是以北人占優,十中有七八。但是從前周同泰年間開始,南北分占一半,各持所長,難分勝負。后室韋南侵,前周偏安金陵,北人名將輩出,南人卻是聚集文才,北武南文有所失衡。國朝立后,為平衡南北,太祖皇帝便暗采輪取之制,一科用南人學士為主考,下一科必用北人學士為主考,輪流交錯。” “難道明年春闈是南人學士為主考?”丘好問忍不住問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