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十五章 九元窺天-《邊月滿西山》


    第(1/3)頁

    集英鎮(zhèn),前軍大營中。

    劉睿影冥思苦想了大半宿,也不知道究竟如何才能夠突破“一往無前”的第三重,知行合一。

    其實他選的這個字,正是七字咒言的核心,更是引動了數(shù)百年間文武雙道變革的圣論。

    只要這一字能夠攻克,那么其余的六字便都會迎刃而解。

    相傳,當年創(chuàng)造這一功法劍技的先輩圣賢名叫張素。

    從那個時代到如今,他都是文武雙道中唯一同時敬奉的圣賢。

    他在對武道的發(fā)展所做出的的貢獻,天下無出其右者。

    因此有“天下武者千萬,張素門下過半。”一說。

    不管你有沒有真正的跟隨張素學習過,但只要是受其武道理論影響之人,便都自稱他半個弟子。

    由此一來,可真是桃李遍天下。

    適時,文武二道互相排擠。

    文道嫌武道粗俗,難登大雅之堂。

    武道說文道酸腐,猶如脂粉紅娘。

    這個局面,一直持續(xù)到張素橫空出世方才罷休。

    相傳,他的母親懷胎僅僅五個月時就在一天夜里生下了他。

    當日上午,他的父親做了一個夢。

    夢到天上突然升起祥云滾滾,而后霞光萬丈。祥云之上站立著諸多仙人,他們個個懷抱寶劍,身穿月白色長跑,上用金線顯繡著“文武藝”三字。

    隨著祥云越飛越近,四周又漸漸的想起了一陣嗡鳴。

    這時,為首的一位仙人站出來微笑的看著張素的父親。

    “不知上仙大駕光臨……”

    張素的父親趕忙跪下磕頭,卻是只說出了這么一句就語塞不止。

    那位仙人將手中寶劍交予左右,從身后提出一個籃子,右手輕掐法訣,祥云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竟是成了一道云梯。

    仙人踏手提籃子,踏云梯而下,對張素的父親說:“此子授汝。”

    張素的父親連忙接過籃子,看到是一名胖乎乎的男嬰,正眨巴著黑色的大眼睛看著自己。

    “敢問上仙還有和指教?”

    張素的父親看看藍中的嬰而,又看向仙人問道。

    “至性隨心。”

    仙人說道。

    隨后不論是再詢問什么,仙人都笑而不語。

    隨著耳邊的聲音漸漸淡去,仙人才順云梯而上,踏祥云離去。

    隨后,張素的父親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跪在中庭之中,覺得此夢不同尋常,便趕忙去找已經懷有身孕的妻子細說。

    不料,夢境剛剛說完,妻子卻突然要生產。

    張素的父親大驚色,這才剛剛五個月!

    待產婆抱著生出來的孩子出來后,張素的父親卻是趕緊再度跪下,朝著門外天際磕頭不止,一家老少皆驚不明所以。

    這孩子,長得和自己夢中仙人授予之子一模一樣!

    百天宴時,張素的父親向此事廣而告之,時人皆引為神異。

    因那日授子的諸位仙人,都穿月白色道袍,看上去頗為素樸,所以便給他取名為張素。

    張素有幸生在一富貴之家,雖不及王族公卿,卻也錦衣玉食不絕,因此也確實能夠至性隨心。

    他自幼厭文愛武,日日舞槍弄棒。

    時人經常問起,“大后可有想去之地?想為之事?”

    一般人搭話,他都嗤之以鼻。

    唯有這個問題,不管多少次,卻是會放下槍棒仔細作答:“天下之大,四處皆可去得,為何非要偏安一隅?好男兒志在四方,我即使做不了大將,再不濟也要當位豪俠!”

    有一日,張素從城外歸家,看到城門口貼著諸多告示。

    原來是有一伙盜匪,近期在城中頻繁作案,官府正在懸賞。

    張素看著心里癢癢的,這不正是自己當大俠的機會嗎?便上前去先要撕掉告示,接了這懸賞。

    不圖錢財,只為揚名立萬。

    沒曾想,看守告示的一位官員攔住了他,非要讓他先填完一張表,明確了信息才可。

    張素看著這張表單,密密麻麻的字讓他眼皮都疼……何況平日里只顧著打打殺殺,這一行字就有七八個都不認識。

    羞憤之下,便扔了筆一路跑回了家。

    從那以后,整個傅府園子里再也沒了棍棒器械之聲,取而代之的是朗朗書聲。

    “難怪那幫窮酸腐儒看不起我們武修,我想當大俠仗義出手,可是卻連表單都不會填……可不是讓人笑沒了大牙?”

    張素由此開始了苦讀,十年間遍覽群書,他發(fā)覺當下的文武卻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武道全憑師徒傳承,大部分都是以口言之,用心記之。且前人前言,毫無章法可尋。

    修武之人全屏一腔熱血,盲目闖蕩,不問對錯,不計后果。猶如黑室尋鑰,大海撈針。

    因此只僥幸又幾個大氣運者,尋得了先機,走上了正路。而其余的很多人,則都在反復的摸索試探中失敗,甚至丟了性命。

    因此很多條件稍好的家庭,都不讓后代修武。只有吃不飽飯的窮苦人家,才會舍得一身剮,誓要在武修一途拼殺出個富貴。

    而文道則正好相反,天下讀書人都被灌輸一種練武為恥的觀念。認為是匹夫莽漢行經,終歸是下里巴人所為。而文章才是千古第一大盛事,是代代相傳的薪火。

    但讀書人的千古文章,卻已被那些腐儒們用各種圈套束縛了起來,難以發(fā)揮。

    通篇全是荒唐之話,不見驚人之語。

    滿目皆是吹捧之詞,毫無真知灼見。

    文武兩道,一邊在瞎干,一邊在瞎說。

    張素雖發(fā)現(xiàn)了問題,卻毫無解決之法,無奈離家游歷天下。

    這一走,就是十五年。

    最終,他選了一地定居,就在當今平南王域的三門州。

    在張素整整四十歲生日的這一天,他在酒樓中與友人對飲笑談。

    就在這時,他卻驟然悟道!

    用手沾酒水,以指代筆,便在酒樓的墻上刷刷寫起。

    友人先是一愣,而后迅速的找筆記錄,卻發(fā)現(xiàn)先前幾行已然干透蒸發(fā),不見蹤影……

    其余的記錄如下:知,了解也。非聽說其皮毛,而是深明其內涵。不爛熟于心,信手拈來者,不可為知。行,動作也。非傾蜻蜓點水,而是龍潛于淵。不有始有終,堅持不懈者,不可為行。然,知為行至先決,知為行之舵手,知為行之主意;行為知之果斷,行為知之實際,行為知之功力。知行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否則知不盡知,行不盡行。知何時何事何地可行,方位真行。行何時何事何地可知,方位真知。文武二道猶如知與行。不做妄想,不當冥行,非知行合一不可。

    張素寫完之后,重新回到桌前,對朋友說:“我該走了。”

    朋友問他:“你要去哪里?”

    張素笑著搖了搖頭,沒有回答。

    “還有什么要說的嗎?我?guī)湍戕D告家人。”

    朋友提筆問道。

    “二教困惑已解,知行已然合一。此心無愧于天道人間,亦復何言?”

    張素說完,帶著微笑直挺挺的向后倒去,卻是沒了氣息。

    朋友垂淚不止,立即去尋人前來幫忙。

    不料等朋友再次返回時,張素的尸體已經不見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金阳县| 娱乐| 屏东市| 桓台县| 宜宾县| 汕尾市| 凌云县| 定州市| 达拉特旗| 西藏| 龙游县| 淳安县| 临沂市| 满城县| 大石桥市| 吴旗县| 秦安县| 积石山| 金阳县| 礼泉县| 定结县| 门头沟区| 定州市| 广昌县| 辰溪县| 合作市| 肃南| 东台市| 庆云县| 荣成市| 寿阳县| 独山县| 洮南市| 东乌珠穆沁旗| 凌海市| 文水县| 新昌县| 丹江口市| 尖扎县|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