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此看來秦氏也不是大度之人,建隆帝對秦氏起了不滿之心。秦氏如此小家子氣,如何教女,怎能擔(dān)起千畝棉田! 久跟在父皇身邊的易王一看便知父皇起了什么心思,可不能因為這點(diǎn)小事兒,再讓三弟的親事徒增波瀾。 于是,易王起了一計,笑道,“若無秦安人,那五車書便會如陳祖謨所愿置于族學(xué)中,惠及得不過是族學(xué)數(shù)十幼童。而今置于茶宿后山,秦安人等不斷添書、打理,對來讀書的人也分文不取,這意圖也是好的。且不管秦安人與陳祖謨之間有何私怨,此舉之善可彰,此事也可成為一段佳話,父皇覺得如何?” 巷聞佳話流傳甚廣,最是被人喜聞樂道,也最易樹起聲名,建隆帝立刻明白了兒子的意思,但是平白讓秦氏得了這個好名聲,建隆帝心里還是有些不舒坦。 他也眼睛一轉(zhuǎn),來了主意,“五車書舍雖有‘學(xué)富五車’之意,但用在此處卻摻雜了私怨,有辱斯文。天下學(xué)子為報效朝廷苦讀詩書,三更燈火五更雞,日日不輟。這樣吧,此書舍自今日起,更名為‘五更書舍’,以勵天下讀書人。” 叫了“五更”書舍,代表書舍日后晚間也不可關(guān)門,要供讀書人日夜苦讀。這五更書舍的名聲傳開后,父皇的恩義就蓋過了秦氏和陳祖謨之間那點(diǎn)破爛事兒……易王覺得好笑又無奈,拱手稱贊,“父親英明,此名甚佳。” 建隆帝也高興了,用完飯興致不減,“走,上去瞧瞧。” 沿石階而上,建隆帝隔著書舍的竹籬笆,見到書舍小亭內(nèi)坐著的啃干糧讀書的窮苦書生,拿著書來回在小院內(nèi)踱步默誦的學(xué)子,心中滿是喜悅。 若讀書人若都能如此勤苦,大周文興勝唐,指日可待! 建隆帝的目光落在失魂落魄的陳祖謨身上,微微點(diǎn)頭。此子生于農(nóng)家,靠著聰敏一步登天卻因德行不佳再入泥中,事到如今還不知反悔!此子不可起復(fù),當(dāng)讓天下讀書人以陳祖謨?yōu)榻洌虏偶嫘蓿攀浅⑺璧闹螄韺W(xué)之才。 正這時,一道竹綠色的身影裊娜而出,建隆帝的眼睛立刻亮了。 這女子模樣雖不是頂好的,但卻別有一番滋味,讓建隆帝見之生憐。她的長發(fā)未梳起,就是還未嫁人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