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尉,這是最后一間庫了。” 一名頭花白的老內(nèi)侍走在王中正的前面,半弓腰半側(cè)身,殷勤的引著路。 他身上穿著小了一號的紫袍,露出了半截手腕,臉上架著一副舊眼鏡,左邊的鏡片邊緣還缺了個口子。靴子也有些年頭了。 這模樣,一看就是久不得志的破落戶。內(nèi)侍這般潦倒,在宮中也并不鮮見,甚至可以說是大多數(shù)。 能夠有那個運氣,跟在宮中幾位主人家身邊,爬到入內(nèi)內(nèi)侍省的高層,從內(nèi)侍官轉(zhuǎn)入武官,同一時期,其實不過一掌之?dāng)?shù)。 能如王中正,私下里都到了被人稱為太尉的地步,更是開國以來絕無僅有的一位。 但這位大宋宦官中的代表人物,此時卻是沉著臉,一身陰寒,讓他周圍都仿佛重新進入了寒冬。 暮春的陽光適合曬書,也適合晾曬庫中物品。 皇城中庫房最多,大宋內(nèi)庫之豐,北遼舉國亦不能敵。 舊庫十六座,元豐新庫又是十六座,還有元佑后新建九庫,錢帛在庫中堆積如山,傳說中文景之治,穿錢的繩索都攔在了庫里,這在如今所宣言的豐佑之治中,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大量的絹帛白白的朽爛在庫房中。 而大議會創(chuàng)行在即,皇城中諸多財貨都要清點一遍,提交給大議會和議政會議掌握。 因而就像古往今來天下間所有對庫房的檢查一樣,賬目和實際出現(xiàn)了巨大的差異。 前面引路的內(nèi)侍,王中正并不如何熟悉,因為他所熟悉的兩人昨日已經(jīng)被看押起來,此時正關(guān)押在皇城司的衙門里。 如果僅只是監(jiān)守自盜,那不過是梟一刀罷了,但意圖縱火焚燒罪證,那可就得千刀萬剮才贖得清罪過了。 沒人想看到價值八千多萬的財貨被燒得一干二凈,但為了掩蓋一點私心造成的虧空,宮里面就有人準(zhǔn)備這么做了。 在過去,類似的事情也出現(xiàn)過的,一個王府中的婢女,僅僅是在偷盜幾件金器后為了掩蓋此事,就一把火燒掉了王府,順帶把緊鄰的三館秘閣中的幾十萬卷藏書一并化為灰燼——這可是太宗真宗時,為了編纂《冊府元龜》、《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這幾大典籍,才費盡心力從天下各處搜集來的書籍,其中不乏珍本、孤本。 要是這一次讓人得逞了,短時間內(nèi),朝廷在不破壞國中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情況下——也就是不加稅——就連一場邊境戰(zhàn)爭都無力動了。 經(jīng)歷了太多,也聽說了太多類似的故事,王中正和政事堂都做好了準(zhǔn)備,一決定要對帳,就立刻調(diào)動了神機營將所有庫房都接管。可即使這樣,也僅僅提前了一步,只差半個時辰,就只能見到熊熊烈焰了。 昨夜在得到了部下的回報,確認(rèn)了那兩個賊子以及他們的黨羽正要做什么之后,王中正還是驚出一身冷汗,靠在椅子上半天都沒能動彈。 一天的時間很快過去,王中正對四十余間庫房進行了走馬觀花的視察。 盡管沒有半個月以上的清點,根本弄不清到底虧空了多少,但看了一通過來,王中正至少能確定,庫存應(yīng)該能達到賬目上數(shù)字的九成——這個比例,比州縣和路中的庫房要讓人安心多了。 結(jié)束了視察,王中正在最后一座庫房前坐下來歇腳,有人端茶遞水,有人捏背捶腿。 “早點點算清楚,太后和相公們都在等著。” 王中正說話時都閉著眼睛,但剛剛翻了身的破落戶知道,這話是對自己說的。 原本就如蝦一般弓著腰背的新管庫,幾乎把腰對折了,“太尉放心,小的這些天就不睡了,一定盡快將太尉的吩咐給辦好。” “還有你們。全都給我把手縮回來一點。不要想著有人可以頂罪了,就能放心大膽的伸手。就算我不看著,相公和議政們都是會盯著。伸手之前,先把家小安頓好,免得日后沒了著落。” 王中正說得殺氣騰騰,驚得一眾人等指天誓日,皆以身家性命誓,絕不會監(jiān)守自盜,重蹈前人覆轍。 王中正只是點頭,根本就不信。 抄家的時候,就是家的時候——因為罪臣的話是做不得證據(jù)的,負責(zé)抄家的官員說抄了多少就抄了多少,至于罪臣說自己家里有多少多少,只是攀誣的胡話而已。 這一回的情況也是一般。現(xiàn)在有了最好的替罪羊,有幾個人能忍得住?反正最后還有那兩個前任庫房管勾兜底,所有的虧空都有他們和他們的黨羽給人擔(dān)下來,正好可以大撈特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