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下)-《宰執天下》
第(1/3)頁
【六千字大章,延續下來的情節,就不分開了】
暮色將臨,內東門小殿中的會議仍在繼續。
政事堂對上一個五年的成就的總結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施政方針也在計議。
熊本拿著笏板,出班奏道:“如河南、京兆、大名、太原等府,為一路之中,皆是戶五萬乃至十萬以上,田地數十近百萬畝,足以養軍。而云南路初定,漢家戶數,僅有一千八百零七戶,四千余丁。其耕牧僅足自用,不足以補軍需。用兵則僅以自保一城,亦難以克敵制勝。”
“嗯。”向太后應了一聲,示意熊本繼續說下去。
“依臣向日所計,昆、理二州,至少各有兩千戶遷入,才能達到稅入和日常支出的平衡,若要支應云南一路兵馬所需,至少都要達到萬戶方可。而入滇道路沿途諸縣,平均每縣也至少需要五百戶漢人,才能保證過路車馬的日常補給,千戶以上方可確保縣中安定,不虞亂賊。”
“熊卿。”向太后有些不耐煩,“云南一路,總共要多少戶漢人?”
熊本道:“下則至少需要八千戶,中則需三萬戶,上則多多益善。”
“八千戶……這數目可不少。”
如果是剛開始執政的時候,向太后多半會說‘八千戶,不算多啊,一個軍州出二十戶,四百軍州八千戶就滿了。’但現在她已經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八千戶口,對于穩定云南路,是必不可少。臣聞韓相公昔年隨王襄敏開拓河湟,第一樁事不是剿滅蕃人,而是設法在當地屯田,種植棉花。只有漢人能在當地穩定下來生活繁衍,這塊土地才能真正屬于中國。”
地方財政長期入不敷出,在有心人的推動下,朝廷上很容易通過放棄那塊土地的決議。
“這個道理,吾明白。此事就交給黃裳去安排,至于戶口遷入,相公,各地的濟養院怎么樣了。”
韓岡道:“各地濟養院都已經上報修成,中書也已頒了條貫,具體是否有效,則需等到施行之后方可一觀后效。”
“這件事有相公主持,吾就放心了。這是好事,事關百姓,得做得妥貼了。”
“必不致使陛下憂心。”
濟養院關系到的只是乞丐和流民。對官府來說,只要不死人,怎么安排都可以,太后也只是順口一提,并沒有太重視。
伸了個懶腰,又喝了口茶,向太后問道,“西北、西南的事都說了,下一個是什么?”
“是鐵冶之事。”韓岡道:“此事由鄧潤甫稟于陛下。”
“鄧卿,你來說說吧。”
鄧潤甫依言出班,“鋼鐵產量今年繼續增長。東京鐵場,去歲生鐵產量總計二百三十萬石,由于前一年改進了煉鋼法,產鋼量也達到了五萬五千余石。徐州鐵場,生鐵八十萬石。磁州鐵場,生鐵三十萬石,鋼五萬石……”
“磁州的鋼怎么這么多?”向太后打斷了鄧潤甫的言。
東京鐵場的生鐵兩百三十萬石,鋼才五萬多石,而磁州的生鐵產量三十萬,鋼也是五萬石。這個比例未免相差太過懸殊了。
鄧潤甫道:“如今剛剛改進的煉鋼法,正是磁州鐵場的鐵工高虎所創,先實行于磁州,亦名為高氏煉鋼法。”
這是與現今通行的動植物命名法相類似,以名利誘人,吸引后來者。《本草綱目》至今未成的緣故,有一半是為了要辨別來自四面八方、越來越多的新現的動植物。
“高氏……”向太后明顯的不太喜歡這個姓氏。
太后的低語從臺陛上的那面屏風后傳來,在場的朝臣一時無言。有誰不知道向太后的這個心結,但這也太敏感了一點。
韓岡出班道:“高虎此人祖孫三世經營鐵冶,本人也是久為鐵工,磁州鐵場以其為督工三年,鋼鐵產量年年大幅增長。年前中書有表奏上,表其為官,以酬其功,陛下是許了他的。”
向太后仔細回想了一下,印象中似乎是聽過這個件事,“原來如此,吾的確記得。如果這個高氏煉鋼法有,鐵多自是好事,鋼多了那就更好了。”
蘇頌、韓岡領著宰輔一同贊過太后的英明,鄧潤甫繼續列舉今年的鋼鐵行業的成果,最后總結道,“……民間鐵冶難以計算,官營鐵場去年的產量總計五百八十三萬石。比上一年,增加了四十二萬石,增長九個百分點。”
“仿佛沒有去年的增長率高?”向太后一直在認真聽著,聽到最后一句,立刻問:“記得去年是百分之十一吧?”
“陛下明察,那是因為去年年初江南東路的太平州【馬鞍山】鐵場完工,并開始出鐵了。”
“這樣啊。”太后恍然,道,“沒有新鐵場出鐵,去年還能增加百分之九,當真是難能可貴了。”
章惇看著太后與參知政事之間的對話,突然間覺得有幾分怪異的感覺浮上心頭。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阜新市|
远安县|
义马市|
共和县|
平安县|
郓城县|
赤水市|
正定县|
东台市|
辽中县|
额尔古纳市|
金阳县|
灵武市|
库车县|
镇坪县|
房山区|
东乌|
聂拉木县|
五寨县|
怀来县|
清水县|
华阴市|
遂宁市|
澄迈县|
仁布县|
商河县|
曲麻莱县|
竹山县|
阜新|
龙川县|
木兰县|
前郭尔|
南城县|
平遥县|
鲁山县|
色达县|
乌鲁木齐市|
西乡县|
乌拉特前旗|
东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