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參政可是想要讓棉布代替絹帛做軍袍?” 見韓岡說得言辭鑿鑿,向太后沉默了片刻,才再一次向他確認(rèn)。 “正是。”韓岡很肯定的點頭,“棉布比絲麻更厚重,比絲麻更細(xì)密,比絲麻更加耐用,比起絹帛做成的軍袍,棉布軍袍更為持久耐用,” “但朝廷要將下諸軍的成衣和衣料換成棉布,那可要數(shù)百萬匹之多!” 大宋的馬步禁軍,無論是冬衣,還是春衣,除了腳上的麻鞋之外,其余從里到外,幾乎是絹綢所制【注1】。 三衙中的上位禁軍,自都虞候以下至軍士,每年得到的制作軍袍的衣料,多的有白絹三十匹,少的也有絹或油綢六匹,另外還有絲綿、麻布和裁衣錢。中下位禁軍,每年多也有綢絹六匹,絲綿十二兩和隨衣錢三千。同時廂軍也都有衣料下,春冬兩季衣料加起來也有兩匹到四匹。 天下禁軍、廂軍加起來有百萬之?dāng)?shù),每年耗用在他們身上的絹綢多至五六百萬匹,如果都改成棉布,得將天下的棉布產(chǎn)量都搭進(jìn)去才差不多。 “沒有必要將所有的衣料都換成棉布,當(dāng)下棉布的產(chǎn)量也支撐不了,只要先以棉布代替做披襖和外衫的那部分衣料,就近供給產(chǎn)地附近的禁軍,那還是可以支持的。至于其他各處,可以先從棉絮開始,看看軍中的反應(yīng)——用棉絮代替一部分絲綿,棉絮、絲綿各半。” “棉絮倒是可以。” 絲綿就是沒有紡成線的蠶絲,如今下給軍中,是作為冬衣的里料。換成棉絮,依然可以做冬衣里料。 世所共知,棉絮和絲綿同樣保暖,而棉布如今是奢侈品,至少是稀少的貴價貨,以棉絮代替絲綿,不用擔(dān)心軍中有人反對。而且軍中的絲綿通常是爛繭壞繭抽出來的絲絮,也遠(yuǎn)比不上正常軋花清理過的棉絮。 “棉布就近供給,那就只有西軍了,參政,是不是?” 太后的聲音中依然帶著遲疑。就是太后也知道,韓岡的提議,對棉布商決不是一樁好事。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朝廷從來就不是一個好買家。 看到一個行業(yè)有暴利,如果轉(zhuǎn)運販?zhǔn)蹧]有太多麻煩,又易于控制,朝廷往往就插足進(jìn)入,手中拿著的武器名叫‘專利’。 鹽鐵的專利就不說了,從漢時起就在朝廷手中,漢昭帝時桑弘羊與賢良文學(xué)們爭議鹽鐵專賣的《鹽鐵論》,是如今儒生們的必修課。 鹽鐵之外,比如礬業(yè),比如酒業(yè),再比如茶業(yè),如今都是給朝廷包下去了。 若是那些難以控制的行業(yè),比如海外貿(mào)易,就是和買。但凡海外商船抵達(dá)各地港口,市舶司便會先從其中征收兩成的稅額,再將其中有利潤的海外商品以平價強(qiáng)制收購一部分,剩下的才允許賣。 而民間生產(chǎn)出來的絲絹,朝廷除了慣常的稅收之外,也常常以和買的方式,以低于市價的價格從百姓們手中強(qiáng)制收購。在全國各個絲織品產(chǎn)地,和買已經(jīng)成了一項稅收,壓在當(dāng)?shù)孛恳粦舭傩疹^上。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些需要按時被和買絲絹的百姓,都會設(shè)法用最少的生絲,來織出長度寬度都合乎規(guī)制的絹帛,然后再敷上厚厚的粉,讓重量也能夠達(dá)到標(biāo)準(zhǔn)。這樣一來,只需要給來和買的胥吏遞上一點賄賂就能過關(guān)。而這種由朝廷買下來的絲絹,由于太過單薄,不能裁剪成衣,又很容易損壞,各地倉庫常常會爆出一次性有上萬匹絲絹因朽爛被廢棄的消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