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兇(十)-《宰執天下》


    第(1/3)頁

    “推舉?”

    讓群臣推舉宰輔?

    向太后咀嚼著韓岡的提議,一時反應不過來。

    王中正更是大皺眉頭。

    舉薦之事,世所常見,也是朝廷除磨勘銓敘之外,任用官員的重要渠道。但舉薦從來都是高級官員舉薦低級官員,沒有說由一群低品官員推舉出一名高官來。

    就像宰輔和各路監司長官推薦僚屬,御史臺的正副和翰林學士舉薦諫官,無一例外都是高官舉薦,所以才會有宰輔門前的車水馬龍,所以才會有羅織黨羽之說。

    方才向太后讓韓岡舉薦,也是因為韓岡是確定要入兩府。而且若將站在西府班中的宣徽使也算作是宰輔序列,韓岡等于是兩為輔弼,已是宰輔中的老資格了。

    可是讓低級官員推舉高級官員,就不一樣了。

    這往大里說是亂上下之序,平常而論,也是有悖常例,屬于非常之舉。

    如果韓岡直接推舉朝廷中的哪位重臣,那還好說。可如今讓朝臣公推宰輔,日后成了慣例,州縣親民官是不是也可以由當地衙門里的幕職選出,各路監司是不是由本路州縣官選出,各軍將領,是不是也能有樣學樣?真要變成那個樣子,這朝廷還怎么統治天下?

    一幫人推舉一人上位,五代時候倒是多見,本朝天下明面上也是著么得來的。現如今,一群盜匪共推一個頭領出來,又或是亂黨想要個能頂罪的傀儡,推舉一個倒霉鬼上來,這樣的例子也不鮮見。

    王中正久在軍中,對軍隊里面的積弊了解不少。

    朝廷一向是厚遇武將,而苛待士卒——相對于普通士兵,對中高階也就是有品級的武官的待遇,絕對算是寬厚了,所以有意叛亂的武將幾乎沒有。

    本朝絕大多數兵變,都是由底下的士卒因受欺壓而開始。在他們起事后,是要挾長官一起叛亂。如果,就從普通軍官中推舉一人出來,最后朝廷招安,領頭的死罪,下面的士兵運氣好的話就能逃得一條性命。

    就像當年太祖皇帝,在陳橋驛黃袍加身,有說法是早有準備,當時只是故作姿態,但也有說法,趙匡胤是為下屬裹挾,在那種情況下,退讓不得——即便太祖皇帝事先全不知曉,當親弟弟和下屬拿來了黃袍,他難道還有推脫的可能嗎?

    這就是五代的慣例。而五代的習俗,有很多延續到今。兵卒裹挾上官的例子,王中正隨手就能舉出十幾個。

    當年曾經經歷過的廣銳軍兵變,吳逵雖被稱為元兇罪魁,可實際上兵變開始時,吳逵還在監獄中,是他手下的將校們見他無辜下獄兔死狐悲,更重要的是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所以才會起兵反叛,從獄中劫出了吳逵,裹挾他一起叛亂。

    仁宗時保州兵變,也就是郭逵揚名立萬的一次叛亂,也是士卒先行叛亂,將幾名將領架上去做頭目。不肯從賊的幾名軍官,沒一個能活下來。

    而類似的情況,五代時更是多如牛毛。當底下的兵將黃袍拿出來后,雙方就都沒有退路了。太祖皇帝要么穿上去,要么就要眼睜睜的看著眾叛親離。

    不過就在王中正滿腹猜疑,揣摩著韓岡的用心的時候,就聽見韓岡的補充說明。

    “臣之所謂推舉,只是提供候選者以供陛下參考。方才臣也說了,不論太后是準備用在東府,還是西府,只要確定何處有闕額,便讓公推出三人,由陛下在其中挑選一人。”

    也就是說,最終決定權依然還在天子或代掌天子權柄的皇后、太后手中。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也走不了千里。現在只是順便脫身,利用一下機會。潛移默化,才是正道。

    何況他的最終目標從來就不在這里。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台东市| 托里县| 镇沅| 麻栗坡县| 肇东市| 会理县| 武城县| 喜德县| 三江| 蚌埠市| 南溪县| 南涧| 盖州市| 淄博市| 宜良县| 桃园县| 孝义市| 涪陵区| 黄山市| 广饶县| 电白县| 耒阳市| 清新县| 鱼台县| 淮滨县| 延津县| 海宁市| 扬中市| 襄垣县| 乌兰察布市| 龙州县| 绍兴县| 保康县| 东丰县| 湖州市| 文化| 南江县| 冀州市| 天峻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