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xiàn)越寫越慢,又只有一更。不能這樣了,中午補一更回來。】 清晨,天色未明,韓岡便已經(jīng)動身離家。 清晨的空氣中沒有太多的清爽感,反而彌漫著一股煙灰的味道。 若是有一場暢快的清風吹來,感覺還會好些。可連著幾日無風無雨,這空氣是一日壞過一日。 韓岡清楚,只要城外的煉鐵爐、煉焦爐一日不停,這開封城中的空氣就一日不凈。 隨著重工業(yè)在京城附近的展,開封的環(huán)境質(zhì)量是越來越差了。天空灰蒙蒙的日子一日多過一日,使得口罩在京城中越來越普及。 由于河道流入宮城,過去曾經(jīng)是宮中水源的金水河,至今尚幸沒有被污染。可上游有大量水力鍛錘的汴河,進入城中的河水都褐色的。 韓岡至今都感到有些吃驚,汴水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就從土黃色變成現(xiàn)在的顏色,京城的軍民卻能在同樣短暫的時間里飛快的適應(yīng)下來。 他之前曾經(jīng)預計過,軍民之中對越來越糟的環(huán)境必然會有所怨言,成為御史們攻擊自己的工具。 這樣他就能順勢提議將京城附近的鐵場給遷移出去,遷移到煤鐵都豐富的礦區(qū)去。可是至今為止,御史們都無心這樣的小事,偶爾才會有一兩封彈章,然后進了宮中,就再也沒有聲息。 這里面也有韓岡的功勞就是了。風車和畜力帶動的深井取水,讓東京軍民的日常飲食不受污水的干擾。而且由于厚生司的宣傳,就是漿洗衣物,也不會像其他地方一樣直接在骯臟的河水中捶打。平時產(chǎn)生的污物,更是直接裝車運走,不會直接倒進河中。 飲食能保證最基本的安全,其他也就算不上什么了。至于空氣的問題,只要鋼鐵還是被視為國家強盛的標志,只要朝廷還是覺得京城必須要有能壓倒外路的鋼鐵產(chǎn)量,那么京城的環(huán)境問題就不會有解決的余地。 這是文明進步的副產(chǎn)物,韓岡對此也無能為力。至少他不能主動將環(huán)境破壞的壞處明著說出來,否則必然會給敵人所利用。也只能先等著了,等著朝廷中有人站出來說要解決這個問題。 這事不知要到幾年之后。韓岡很快就放到一邊。就是將重工業(yè)都遠遠遷走,只要京城百姓還是用石炭來取暖做飯,還是很難改變惡化下去的空氣質(zhì)量。石炭用得多的城市都有這個問題,陜西的延州最有名的就是冬霧——一到冬天,家家用石炭取暖,城中上下一片炭黑。在延州做過官的官員,回來后提到這個問題的不在少數(shù),只不過多是當成軼事來說,好像都沒有保護環(huán)境之類的想法。 經(jīng)過了御街,抵達宣德門。 要上朝的官員們66續(xù)續(xù)都到了,宣德門前的廣場漸漸為人馬所填滿。御史臺的人還沒湊齊,不過與武班的閣門使一起鎮(zhèn)壓百官已經(jīng)足夠了。 有他們盯著,官員和親隨縱是多達千數(shù),又有坐騎過千,出來的聲音,也比不上此時的一條普通街道。 韓岡跟蔡確、章惇等先后到來的宰輔打過招呼,韓絳、曾布也漸漸都到了,只是不見呂惠卿。 難道是忘了時間? 心中狐疑的不止韓岡一人,好些官員都在尋找呂惠卿的蹤影。 今天是呂惠卿回京后初上殿,而且接下來的幾天,能不能再次上殿希望十分渺茫,如果想要改變被配河北的命運,今天就肯定會有所動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