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但殷墟之中,不一定正好有《尚》中的篇章”雖是在駁韓岡,但王珪聲音干澀,仿佛是被駁斥的一方 “誠然如此”韓岡身子微微前傾,看起來是謙遜的回話,卻帶來了多的壓迫感,“但可以用來對比《尚》殘篇中的文字,從遣詞造句上也能得到許多” 王珪的喉頭咕嚕一下,干咽了一口唾沫,他已經(jīng)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 《尚》的古今之爭到了此事依然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漢人從西漢鬧到東漢,打得頭破血流,到了隋唐,《古文尚》成了正溯,但今文也沒有衰落得太厲害,對于兩家的分歧,唐儒和稀泥的為多,到了北宋,也不再是儒林爭論的焦點(diǎn)可韓岡這么一說,等于是要重今文古文之爭的戰(zhàn)火 …………………… “此外還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三代典籍幾千年來散佚殆盡,若是能在殷墟中得到一二殘篇,也是儒林的千載盛事” 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謂之以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謂之五典;八卦之,謂之八索;九州之志,謂之九丘 這些是傳說中三皇五帝時的典籍,如今只能在《尚》中看到一星半點(diǎn)左丘明作《左傳》,說是看到了這些傳世之篇,但《左傳》中畢竟沒有詳細(xì)說明 三代之治究竟是什么樣?官制、兵制、田制、刑名,后人只能從先秦的籍,或是《史記》等史中得知一二,而且還不能確定真?zhèn)? 趙頊臉上看不到表情有何異樣,但他按在御案上的左手,卻是在微不可察的顫抖著,被蘇頌盡收眼底 “三代之治,千年來爭議甚多,甚至有一干人等隨心杜撰,甚至讓人難辨真?zhèn)翁K軾‘殺之三宥之三’,以歐陽修才學(xué),亦不知其偽而殷人不同,殷商敬天事鬼,占卜也是呈于天,非是欺于人卜辭上,當(dāng)不會有假” …………………… 說了長長的一通話,韓岡口干舌燥的端杯喝茶心下冷笑,想靠《字說》來搶占訓(xùn)詁釋義,那就先將甲骨文解釋明白想靠《易傳》來爭道統(tǒng)?商人的卜辭就在骨頭和龜殼上,還是先將《周易》中的爻辭對照清楚再說 只要能將殷墟中的甲骨文解讀出來,《尚》今古文之爭,說不定可以得到一番證明而已經(jīng)散佚無傳的《樂經(jīng)》,說不定也能從商人音律上倒推出來一部分 這是韓岡畫出來的大餅,丟出來的骨頭儒門道統(tǒng),如此一來,將會爭奪得加激烈而氣學(xué)的格物之說,卻是能獨(dú)樹一幟,讓任何人都無法動搖只要是拿著實(shí)物考古,那就是格物,當(dāng)韓岡將甲骨文拋出來后,格物致知四個字,已經(jīng)印在了甲骨之學(xué)上 甲骨文一出,儒學(xué)免不了要有一番大地震,縱然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但周的制度和文字又是從哪里來的? 是用‘圣人生而知之’這句話來搪塞;還是自三皇五帝,由夏而商,由商而周,這一條脈絡(luò)傳下來? 哪邊的說法能讓人信服,這是不用多想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