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四面楚歌-《帶著倉庫到大宋》
第(1/3)頁
高俅這一回倒真是信守承諾說到做到,就在樊樓密會后,他在朝中黨羽之前對太子的種種攻訐非議就迅速偃旗息鼓。而其一黨本就是討伐彈劾太子胡作非為草菅人命的急先鋒,現(xiàn)在這一退,自然也就帶得朝中其他勢力也消停了下來。
此消彼長下,原先還不敢出聲力保太子的那些朝臣們,總算是抓住了機會,短短幾日間,為其開脫求情的奏疏也如雪片般紛紛呈送進入銀臺司,這風向竟一下子就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
這一點就是連趙佶都未曾料到,本來他是真有心趁此機會把趙恒這個太子給拿下的,但現(xiàn)在嘛,一看群臣是如此反應,倒又有所猶豫了,只能暫且放到一邊,以觀后效。
其實高俅這等兩面三刀的做法放在朝中也算是大忌了,若非事關自己獨苗兒子的生死大事,他也不敢冒這等風險。好在趙佶終究不同于那些雄猜之主,另外他高太尉自身羽翼也足夠豐滿,居然真就讓他把此事給順利圓滿給解決掉了。
這當中自然也有蔡京等權(quán)臣等放他一馬的原因在其中,至于個中原委嘛,他們除了不想與高俅斗個兩敗俱傷外,更關鍵的還在于確實無意得罪當今儲君。太子畢竟是未來的君,而且身懷大義,有的是忠心守舊的官員為他仗義執(zhí)言,要真起了紛爭,他們還真未必能做到全身而退呢?,F(xiàn)在高俅又和太子聯(lián)手,就更不是他們愿意隨意招惹的了,尤其是在自身還不可能從中獲益的情況下,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朝中官員還是不怎么愿做的。
之前聲勢浩大的針對太子的彈劾非議終于是迅速平息了下來,但對于當日京城里那場變故的責任追究卻并未徹底消停。很快的,朝臣們就找準了一個全新的靶子——越侯孫途!
之前因為大家都把注意力投放到了身份更高的太子身上,倒是把他給忽略了,只有少數(shù)幾人彈劾了他。可現(xiàn)在,隨著不再為難太子,群臣才突然發(fā)現(xiàn)這位越侯才是此事真正的推手,聯(lián)絡三處衙門的官員有他,親自動手拿人有他,就連下令往下方水道灌煙,導致上千人生生被嗆殺在那里的也是他的人——太子手令一事已被他們選擇性地忽視了——這就讓官員們找到了太子的替罪羊,各種彈劾再度而起。
才進入臘月沒兩日呢,針對孫途的彈劾在銀臺司就摞起了數(shù)百份之多,這還有不少都送進宮去了。在這些彈章里,孫途完全被他們描述成了一個殘忍嗜殺,竊權(quán)胡為,手段陰狠毒辣的小人。甚至還有人又舊事重提,把他之前在山東和江南多次斬殺朝廷官員的罪行也給搬了出來,以為佐證,認為他罪大惡極,該當處斬才是。
事實上這些彈劾孫途的官員有多少是出自本心,又有多少是受某些人的指使,卻連孫途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都不得而知就不好說了。反正如今朝廷之內(nèi)聲討彈劾孫途已成正確之事,至于他這么做是不是為東京消除大患,百姓們對此又是個什么看法,這些朝臣卻是完全不會往心里去想的。
也是在這等情況下,孫途最大的弱點也終于是徹底暴露了出來——他在朝中幾乎是沒有任何跟腳可言的,而且崛起過快,京中還未有什么同盟,到了這關鍵時刻,連個能為他說話分辯之人都沒有。
原先倒還有個童貫可為依靠。可此時的童帥一直留在北邊,忙著準備北伐之事,又怎么可能為了他在京城里與這么多勢力為敵呢?就是他親自而來,都招架不住,就更別提那些黨羽了。他們能做的只是不落井下石,跟著他人一道彈劾聲討孫途而已。
至于其他與孫途交好的朝中人等,狄虎臣本就是太子一黨,這時自然不可能突然就調(diào)轉(zhuǎn)槍頭,狄鷹揚更是位卑言輕,連奏本都遞不出去。而虎賁軍那些部下的家人們,全都各有黨派,根本不可能因為兒子的幾句話就改弦易轍,甚至有些人為了表明自身立場,上疏彈劾孫途的行為還更急迫了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