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于是,就把自己的位子讓給別人做,讓別人來當寺廟住持。 他們都很謙虛,很愛學習,思想很單純,生活很樸素。 有些喇嘛和活佛長期在山里,一般不接觸俗人,不追求名譽,也不希求財物,不接受很多供養和弟子,這些活佛和喇嘛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佛,實際上真正的活佛和喇嘛,是他們才對! 古代信佛的比較多,大概是帝王推廣的關系。 比如隋文帝楊堅,襁褓之際,就與神尼過著出家生活,吃齋奉佛,有十三年之久。 乳名為那羅延,梵語中是金剛不壞的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受菩薩戒皇帝。 武則天也虔誠信佛,精通佛法,護持三寶,獨尊佛教,為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很多佛經的開經偈,還是武則天寫的。 到了清朝,幾乎每一位皇帝都信佛,特別崇奉藏傳佛教。 康熙的父親順治帝,二十余歲的時候,經歷了心愛之人董鄂妃之死。 便驚覺世間無常,皈心佛教。 還曾講:“朕前生的確是僧,今生每常到寺,則低回不能去”。 又說:“財寶妻孥,人生最貪戀放不下,朕于財寶固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覺風云聚散,沒甚關情?!? 就連當今康熙帝,對外藩蒙古的政策是懷柔之道。 懷柔之道的運用,就是藏傳佛教的利用。 康熙信佛教,自其二十二年以后,天下太平,國家富裕,曾至五臺山五次。 五臺山又是大清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康熙到五臺山賜梵文藏經兩部、匱額五十五塊,作詩一十五首、碑文二十余道,修葺寺院二十余座,贈送滲金佛菩薩像七尊,做各種fǎhuì八次,敕賜金銀六千余兩,資送珍物,多得難以悉錄。 所以,四爺鉆研佛學,也算是對康熙投其所好。 至于農學,自然也是為百姓們著想。 到底是個皇子,再閑也得找點事情做。 大清可容不得不學無術的皇子。 半個時辰后,四爺的馬車在雍親王府停下。 蘇培盛給拉開的簾子,小德子弓著背,在馬車下當人肉凳子。 男人微微俯身,利落的下了馬車。 進了府后,越過前院,直接去了正院。 這一回,蘇培盛給唱了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