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小僧來自該來處來,至于法號……”來者聞言同樣微微一笑,眼中光芒流轉,雙手合十還禮,從容答道,“只為佛前一點緣,何必名目污人間?” “哦?” 玄奘聽罷稍稍蹙眉,想此僧既無來處亦無法號,此等人物自己印象里似乎聞所未聞。 一語終了玄奘本想詢問緣由,但天下之大,想來是自己愚鈍,又何足計較。 念及此玄奘眉頭復展,略一頷首,便問起了關鍵所在:“原來是無名大師。不知大師深夜前來,可是要與貧僧論言佛法?” 且不說來人能繞過重重把守悄無聲息潛入這洪福寺與自己見面,光說這小僧的年紀樣貌與修為談吐便已是不凡,而同處佛門,玄奘自然也明白來人必是如自己一般擁有大神通,于是便也以大師相稱。 “早聞圣僧佛法通玄,今日一見果不虛傳。”來人微微頷首,片刻淡然嘆道:“小僧今日前來,確是想與圣僧討教一番。” 玄奘點頭默許,來人輕癡一笑,開口便道:“圣僧以為,佛在何處?” 玄奘道:“天地萬物。” 來人又問:“魔是何物?” 玄奘道:“皆來自空。” 來人再問:“本無二諦,自性何見?” 玄奘道:“天地在乎,心行處滅。” 三問一過,來人略一點頭,忽又兀自放聲大笑道:“好!好一個心行處滅!” 這笑聲穿云裂日,如暮鼓晨鐘,似是要震得這四野蟲獸鳥禽相繼而逃,但這笑聲獨獨不曾驚擾寺內僧人,更別提駐扎在寺內寺外的大唐禁軍。 笑聲震耳發潰,玄奘舒展開的眉頭此時再度微微隆起,眼中似有一層炫目金光拂過,但須臾間又緩緩暗淡下去,他雙手合十,默念道。 “阿彌陀佛。” 真言一出,來人笑聲戛然而止,他凝視著玄奘雙眸,好半晌也復雙手合十,但口中所述,卻是玄奘聞所未聞之言。 “圣僧高明,小僧只問一句,既然佛便是魔,魔便是佛,那方才一番辯證,敢問圣僧,是以此世何種身份以答之?祎否?三藏否?亦或旃檀否?” 玄奘聞言眉頭再蹙,方才自己眼中金光其實已經將來人虛實瞰破,但他萬沒料到會在此時此地見到面前此人,而他口中這最后一問,玄奘也深知其意。 正因深知,故而無法答之。 來人等了片刻,大概也明白了玄奘的心思,癡然一笑,并未在此問題上繼續糾纏,他舉目四顧,似是要將這整座洪福寺緩緩環視一遍,末了,這才喃喃自語道。 “想來十世修行,就是如此結果,何苦來哉?何苦來哉。”言語之間的凄涼與悲苦滿溢而出,令人無法釋懷。 “無名大師。” 來人笑罷,最后一問又不得答復,神情開始變得悵然若失,然此時玄奘卻是雙目金光流轉,面上寶相輝然,待年輕僧人話音方落,玄奘方才再次開口詢問,只不過此時他的語氣已然變得悠然空靈,如深澗沉潭,古井無波。 “敢問大師,何為無名?” 此前不問來人何故無名無號亦無出處,全因玄奘并不在意此事,當下卻是不同,他已認出來人身份,故這一問,勢在必得。 聽得玄奘發問,年輕僧人收斂悵然神色,頃刻間目光如炬。他緩緩吐出一口濁氣,氣息之間隱隱含有金色微芒,盯著面前已然修得正果之人淡淡答道。 “大丈夫生于天地間,當有名號,但行于天地間,當為無名。” “貧僧愿聞其詳。”玄奘深施一禮,言辭恭敬誠懇,仿佛面前之人才是修得正果的得道高僧。 “蕓蕓眾生相,皆為佛陀相,只要不愧這天地、不累這眾生,人人心懷善意,但行該行之事,有名無名,又何足掛齒?” 來人說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然玄奘眸中卻是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異色,他聞言沉默良久,爾后輕輕搖了搖頭,但最終,什么也沒說出口。 “圣僧莫不是想勸小僧一二?”道出心中所想,年輕僧人當下已是笑逐顏開,他一掃面上頹敗之色,望向眼前得道高僧,良久的沉默過后率先開口發問。 玄奘依舊沒有作答,只緩緩抬起頭,望著遠方夜幕下的俗世輪廓,好半晌方沉沉一嘆,喃言道。 “至此,都是貧僧的錯。” “非也,圣僧有圣僧該做之事,小僧有小僧該做之事。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的是。一切皆有因果,圣僧此世已證圓滿,又何來自責一說呢?” 話到此間,年輕僧人眸中也閃過一抹絢麗金芒,他笑盈盈接著問道:“圣僧以為如何?” 玄奘也笑了,自嬰身順江而流、自領兵救母于難、自東土大唐歷經千難萬險再到靈山受業取回真經,這一世他所承受的一切苦楚歡喜,當下回味起來卻真是有如那夢幻泡影,虛妄難明,只似做了一場復轉難醒的隔世長夢,一切看起來都那么的不真實,但卻唯獨、唯獨面前這年輕僧人眼中的笑意那么清晰清澈,似是要直抵內心深處一般。 終于,玄奘緩緩闔上雙眼,整個人從頭頂至腳踝霎時間散發出層層淡金色微芒,他最后一次雙手合十,口中喃喃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