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店員見這兩位客人對漢服如此感興趣,便有意再多說一些:“漢服所用的材料,是布和帛。其結構從上至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韨等十個部分。” 秋望月邊聽邊點頭,她確實挺感興趣的。 店員的笑容更真了:“它前后具有對稱性,也就是說在制作過程中會取兩幅同等長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如果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稱之為斜領右衽衣。其制作流程極為繁復。我們老板以前是歷史學教授,因為對漢服很癡迷,所以開創了這個品牌。” 秋望月和夏先生都有點驚訝。 店員把兩人帶到一套白色的襦裙前:“襦裙是漢服的一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賞’衣制。” 秋望月笑道:“上衣叫做‘襦’,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漢晉時西北地區多為分裁并且有腰襴,側不開叉的襦;下身則叫‘裙’。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于魏晉南北朝。襦裙直到唐朝前期都是普通百姓(女性)的日常穿著服飾,之后逐漸被衫襖替代。” 店員開心地露出一嘴整齊的白牙:“女士也了解漢服的歷史?” 秋望月看著面前的這套白色襦裙說:“我以前是做服裝設計的,所以有簡單了解過漢服。漢服,它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套服裝,其實它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包括衣裳、發式、鞋履、配飾等。就衣裳本身來說,也是兩個概念,即上衣下裳,衣接近于我們今天的上衣,而裳則是裙裾。” 店員一陣狂點頭。 秋望月抬手摸了摸面前用模特架撐起的漢服,目光落在它的中部,即腰上:“漢服的配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因為玉具有光而不耀、廉而不劌的特質。‘君子溫潤如玉’便是這個意思。除了玉之外,還有香囊、劍、牙牌、玉帶、騰蛇等,也是最常見的配飾。” “說得好!” 店長和一個看起來五十左右,穿著簡便上衣下裙的中年女士并肩走來。 店員笑道:“女士、先生這是我們的老板和主設計師魏老師。” 秋望月看著來人溫婉而笑:“您好,魏老師。” 互相打過招呼后,魏老師細細打量秋望月,臉上有著滿意的神色:“女士皮膚很好,氣質又古典,非常適合穿漢服。” “魏老師,我想做兩套上課穿的漢服。我教古琴的。” 魏老師既覺得意外,卻又不意外:“怪不得氣質如此出塵。” 秋望月輕笑:“魏老師過獎了。” “你們跟我來旁邊的工作室。” “我得先選一套現成的,因為明天就要穿。” “我工作室有一套剛做好的。先過來試試。” “好的。”秋望月讓店員跟劉老師和花想容說一聲,然后就與夏先生跟著魏老師去了旁邊的工作室。 魏老師把兩人帶到寬大的工作臺邊上的模特架面前,一邊把衣服脫下來,一邊給她講解怎么穿,然后帶她到試衣間:“這套衣服是我上午才剛剛完成的。你先試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