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正統十一年九月十七日,歲在甲子。宜,遠行、動土;忌,沐浴。 天空上的秋陽并不甚烈,但杭城內外百姓們的興致卻是頗高,辰時才過去沒多久,武林門附近一帶已是人頭涌動,無數城里城外的百姓們都已聚集在了這兒,踮著腳,抻著脖頸朝著中間那一片被數百兵丁圍起來的那坐高臺和空地望去。 雖然此時行刑臺上還沒有死囚被押上來,但人們已經顯得頗為興奮,不斷在那兒指指點點,更有不少人在數說著前些年在此被處決犯人的具體情況,似乎這樣能讓自己顯得更有見識一些。 “聽說今朝還有常家的一名少爺也要吃那一刀呢,這也太叫人感到意外了。”一名閑漢忍不住驚奇地嘆道。 “誰叫他被人當街給捉住了呢?而且當時他還把一個前來捉他的衙門公人也給刺殺而死,這下就算常家面子再大,衙門也還是要公事公辦的,不然就不好跟上面的人交差了。”身邊某個深知內情之人便跟著解釋道。 “常家哎,那可是跺跺腳就能讓杭州城顫上一顫的名門,他們就不想著保自家的伢子?” “誰說沒保?我有個遠房表兄是在布政使衙門里當差的,去年那時候常家可沒少往那邊送錢,可結果誰也不敢收,聽說這次是因為連北京那邊都知道這事兒了,所以沒得救嘍。” “原來如此。要說起來還是他們,要換了是咱們這些,若是敢當街殺人,還把公人給殺了,恐怕都不用吃這一刀,早在衙門大牢就被活活弄死了。” 自從有人把話題扯到常家少爺身上后,這邊就有好一批人開始對此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卻把另外那些也要被處決的犯人拋到了一邊。 雖然這些犯人里有好些個窮兇極惡之徒,但顯然這位常少爺離著大家更近,讓大家的興趣更大些,說起他來更是滔滔不絕,感慨不已。 可就在這些人有些感嘆如今杭州官府夠公正時,一個不那么合拍的說法也出來了:“我聽說的卻不是那么回事兒。據說常家其實早在事發后不久就把自家少爺給救出了大牢。” “這怎么可能?要真是這樣,今日他怎么還會被殺頭?”有人立刻很不相信地加以反駁。 “這個嘛,當然是有辦法的。換人罷了,找個替死鬼,替那常家少爺挨這一刀不就結了?” “你的意思是……今天要被殺頭的不是常家少爺本人?” “當然不是,而且他們還把官府上下都給打點好了,誰都不會說的。” “竟有這種事?那你是怎么知道的?”聽了這話后,周圍眾人都很是驚詫,忍不住回頭詢問。可結果,卻壓根沒找到那個散播這一說法之人。 但是,這一陰謀說法卻還是讓不少人信了三四分。因為在大家的認識里早有了個根深蒂固的念頭,那些名門大家的人就是與自己這樣的尋常百姓不同的,所以他們殺了人,也一定會有人為其遮掩脫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