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瑯琊王與太原王-《名士傾國》
第(2/3)頁
居然口口聲聲,質(zhì)問郗超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言語之間分明就是充滿了懷疑。
沒有開口的王坦之,在三人之中不論官位還是名聲,比另外兩個都要差一些。
王彪之為官已久,又是瑯琊王氏的人,‘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雖然隨著王敦之亂以及王導(dǎo)的死,已經(jīng)算是過去式了,可是瑯琊王氏還是當(dāng)今晉室第一望族,別人是不能比的。
至于郗超,王坦之倒是和他齊名,不過王坦之也是劉惔死后才得以冒頭,接任丹陽尹,正式進入朝堂,走到了世人前面來。
可是他上任到現(xiàn)在,也才一年多而已。
郗超雖然只是西府掾,卻已經(jīng)是頗具才名,號稱西府謀主。
當(dāng)朝第一大權(quán)臣的謀主,地位已經(jīng)不亞于王彪之了。
可是,這些名聲、地位絲毫不影響一個人的秉性和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人稱‘江東獨步’的王坦之,風(fēng)度氣量猶在王彪之之上,他淺笑慢來,徐聲說道:“郗掾之意,在于勸和,不是勸退,是也不是?”
郗超點點頭,答道:“丹陽尹之言,正合心意!”
王彪之道:“如何勸和?”
雖然桓溫的權(quán)臣,又兵進都城,可是大家終究還是沒有翻臉,況且桓溫也應(yīng)該不敢翻臉。
于是王彪之道:“桓將軍來得頗急,只領(lǐng)了三萬水卒便匆匆前來,莫非敢悖于王事焉?”
意思是說桓溫只帶了三萬水軍,僅憑這些人,難道就敢不聽命令,和王室作對,搞叛亂嗎?
郗超聞言,笑道:“若不然,今日會稽王府之中,諸公又何必愁眉苦臉,一籌莫展?”
王彪之道:“會稽王仁厚,不欲同室操戈耳!”
“如此,則勸和之,又有什么兩樣?”王坦之詢問。
“這……”王彪之啞口無言。
確實,你王彪之自己口口聲聲說料定桓溫不敢在這個時候造反,卻又不肯承認(rèn)自己心里害怕,還說這是會稽王司馬昱不想和桓溫翻臉,那郗超這個時候提出來勸和,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
王坦之算是明白了郗超的意思,或許確實是西府伐秦失利,巴蜀又有李氏余孽作亂,而且桓溫聽說皇帝病重便倉促趕來建康,來不及調(diào)集兵馬,只帶了三萬水師前來,所以不敢在這個時候和朝廷鬧翻,公然造反,故而郗超才會主動提出勸和的主意。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