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斯坦福大學占地3310萬平方米,面朝太平洋,背靠四季常青的丘陵,一條被棕櫚樹環繞的林蔭大道沿著校園的中軸線一直向前延伸。 校園的設計讓人聯想到西班牙殖民時代的宮殿: 那里有著優雅矜貴的內廷廊柱,線條優美的羅丹雕像; 四平八穩的矩形石料建筑,土黃色石墻環繞著紅屋頂建筑,由拱廊和半圓形的拱門連接。 標志性的紅瓦屋頂以及加州蔚藍明亮的天空交相輝映,草坪整齊,花香四溢。 構成了斯坦福校園如詩如畫的旖旎風光。 隋波在斯坦福的大部分時間,除了在商學院教學樓和工程學院大樓上課之外, 就是在圖書館(Cecil Green Library),以及他雖然基本沒入住,但依然給他保留了房間的宿舍樓(Schwab,施瓦布中心)。 因為很多時候,學習小組都需要在這些地點聚會,共同討論作業和課題。 對于周圍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們,在這里努力學習的精神, 隋波還是挺佩服的。 在斯坦福有個著名的“鴨子綜合征”,就是形容學生像水面上的鴨子,看起來悠閑,但鴨掌卻在水面下拼命的倒騰…… 要想在強手如林的斯坦福出人頭地,可不是那么容易。 任何時候,圖書館、宿舍中心的咖啡屋里,都有人在埋頭苦讀,熬夜寫作業。 在隋波眼里,這些人一個個都是閃著金光的人才啊…… 百度美國、Facebook等公司,也因為隋波的關系,和斯坦福的一些院系,建立了“實習”、“合作”項目。 比如在EE(Electrical Engineering)課程中,就設立了與百度、FB合作的項目小組,對搜索、社交產品感興趣的學生,可以提出申請,進入這些公司實習并完成一定的項目課題。 商學院的學生也可以申請類似的市場、管理等實習崗位。 在硅谷,這種“實習”,其實就是畢業入職前的一種雙向選擇…… 挖掘人才是一個方面。 對于隋波而言,更有價值的,是在在硅谷和斯坦福的這段時間里, 無論是在對互聯網技術、發展理念,還是在管理乃至企業文化上…… 他都感覺自己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與那些來美國留學的中國大學生,只是沒有目標的去學些知識,被動的接受美國文化不同; 隋波來硅谷的初衷和學習的角度, 就是帶著前世大量的記憶和案例,來尋找答案。 為什么Google、Facebook、阿里這些公司,在前世會那么成功? 為什么互聯網會如此迅速的改變世界? 其背后的本質和根源到底是什么? 隋波相信,踏準了時代的大趨勢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同時期有那么多公司,那么多精英,大家都很聰明,很努力。 為什么最后脫穎而出的是他們? 自身的性格和天賦,對理想的堅持,這些也當然都是原因,但隋波還想更深入的去研究,這其中的必然性。 在這里,他系統的在理論上,對自己曾經的很多認知有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并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思想架構。 如果說,以前他是知其然,現在他則知其所以然了…… 比如他曾經一度覺得, 像阿里的老馬,Google的拉里和謝爾蓋,Facebook的小札這些人,動輒就是“全人類”、“全世界”、“未來”之類的理想和目標。 說實話,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會覺得太“忽悠”了。 但什么是“偉大”的人? 為什么他們能做出一些“偉大”的事? 就是因為,他們明白一點: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難度是一樣的,兩者都會消耗你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如果決心做事,就要做大事,要確保你的夢想值得追求,未來的收獲可以配得上你的努力。 而從現實考慮, 當一家公司因為一個最初簡單的目標而成立,并且逐漸發展壯大后。 就會不可避免的陷入管理困境、達成一定成就后的迷茫、人員喪失斗志和目標等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