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長豐麻紡廠。 麻紡車間。 看著車間里面陳舊的設備,劉春來皺起了眉頭。 這些設備,大多數都是六十年代的,根本就沒有多少競爭力。 整個車間規模很大,擁有15000紗錠,630臺布機。 孫小玉對這些設備倒是比較熟悉,“整個車間的生產能力是多少?” 臉上的腫還沒消的康全林急忙回答,“如果材料供應充足,訂單飽滿,三班倒,年產紗3000噸,坯布1700萬米,這是整個廠產能最高的車間……” 劉春來不懂這產能是高還是不高。 “應該不止這么點產能吧?上萬的紗錠,600多臺布機,一年能生產這么多?”孫小玉瞬間發現了問題所在。“平均算下來,一個紗錠一年生產差不多400斤……而且這些紡機都已經老化……” 劉春來聽不懂。 難道產量沒有這么高? 服裝行業,他并不熟悉。 之所以進入這個行業,是因為他們村里就這么點東西能給他折騰。 “如果是粗紡,產能比這還高。只不過,這些年隨著棉花產量的增加以及化纖的產能增加,一直無法全功率生產……”康全林解釋著,“很多年這邊車間都沒有多少訂單,廠里面也把資金投入到棉紡跟混紡等領域……要不然,根本就沒可能一年只需要一萬的承包費。麻紡車間算是一個完整的工廠……” 要不是這樣,康全林也不會想要承包。 只要找到市場,這個車間每年能帶來超乎想象的利潤。 可惜,他們沒有足夠的資金。 “如果有足夠的經費改造紗機跟布機,產能還能提升,我們自己有設備車間……” 劉春來只是默默聽著。 不懂的事情,他不會胡亂干涉。 孫小玉不斷詢問各種情況,劉春來甚至好奇,這女人難道不是制衣廠的技術負責人? 制衣跟紡織可不是相同的領域。 一路跟著逛整個車間,從原材料的脫膠,到梳理、并條,再到最后的紗錠,進一步則是織布跟后續的印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