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天衢輕哼了一聲,又說道: “昭義軍下轄牙軍,畢竟本來多為李嗣昭嫡系舊部。依朕看來,如今要諸部牙兵叛晉投魏,只怕也必然有人不服啊...你只管回去向李節度傳達朕的意思,而我魏朝也自會調遣兵馬,屯兵于昭義軍交界處。 李節度也無須憂慮,若非昭義軍遣使請援,我軍也不會擅自越界。只不過...昭義軍內部倘若真有牙兵部眾因不愿投從我朝,而據城嘩變,反而要接應晉人殺入藩鎮的話...我軍能助李節度及時討滅叛軍,他藩鎮帥位不是才能坐得更為穩當?” ※※※※※※※※※※※※※※※※※※ 待魏琢返程回去,向李繼韜復命之后,又過了六七日光景。昭義軍藩鎮治所便打出了魏朝的旗號,宣稱脫離僭號稱帝的晉王李存勖,而轉奉魏帝李天衢為主。 自此李存勖本來意圖策反淄青軍舉鎮歸從,可除了幾乎快成了光桿司令的劉知俊狼狽的逃至太原之外,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然而李天衢卻根本沒動什么心思,反倒是晉軍方面卻痛失一處藩鎮。 然而昭義軍轉投魏朝的過程,也注定不會一帆風順。 得知本來便是發動兵變,囚禁兄長而擅自奪取節度帥位的李繼韜竟然背棄河東李家,而投從魏朝之后,昭義軍治下坐鎮澤州的牙將裴約,也立刻舉兵背反...節度使膽敢背叛大唐(晉國自稱),那我等便要造藩鎮的反! 畢竟昔日坐鎮昭義軍的名將李嗣昭,不但身為先帝義子,更是做為河東晉國戰功最為卓著的元勛之一,而由他選拔磨礪出來的牙兵,大多也都刻著河東李家的烙印。李繼韜發動兵變囚禁李繼儔,而自稱接管昭義軍藩鎮,這到底也是將主的家事,而帥位仍由李嗣昭的子嗣接任,諸如裴約等牙將也不便出面干涉。 可是李繼韜趁著節度判官任圜因功轉遷至成德軍任節度使,便自作主張背叛河東,這可就碰觸到一些昭義軍牙將的逆鱗了。 李天衢自然也知道昭義軍會有裴約這么一號人物,他本來是李嗣昭麾下裨將,按原本軌跡待將主的不肖子李繼韜宣稱投從梁朝之時,他便悲憤疾呼“吾事故使二十馀年,見其分財饗士,欲報梁仇,不幸早世。今郎君父喪未葬,違背君親,吾能死于此,不能從以歸梁也”...... 而朱溫則派出了梁將董璋,協助李繼韜出兵征討。而在李存勖所派發的援軍抵達澤州前夕,裴約奮力拼殺,終究寡不敵眾,一直廝殺到肚破腸流,甚至仍舊將腸子盡量塞回肚子里繼續抵抗,還是難免戰死身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