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畢竟王處直自知他的兄長王處存,才是晉國李氏的親密戰(zhàn)友...想當年李克用與赫連鐸、李匡威、孟方立等幾方勢力敵對,王處存帶領忠武軍仍堅定的站在河東軍一方陣營。即便后來唐昭宗下旨集結幾路大軍征討河東,王處存做為扶唐派的藩鎮(zhèn)節(jié)度,仍是拒不奉詔,雖然沒有發(fā)兵援助河東與朝廷軍旅交手,但也算是為李克用搖旗吶喊...當年要說與河東軍關系最為緊密的藩鎮(zhèn),也非忠武軍莫屬。 可是直到他兄長王處存病逝之后,義武軍當初仍是以傾鎮(zhèn)之力支援河東,結果卻被朱溫的梁軍殺得大敗虧輸...王處直自知他可是趁機煽動兵變,驅逐自己的親侄子王郜被迫出走,旋即便帶領義武軍背離盟友李克用,轉而倒向梁國...這才爭取到朱溫下詔冊封他為北平王,而做了一國之主。 王處直當初也慶幸自己沒有把事做絕,任由他侄兒王郜逃至太原,而得李克用庇護。所以李天衢大敗朱溫,迫使梁國勢力退出河朔地界之后,他再度臣服于晉軍,彼此還有回旋的余地;而更讓王處直慶幸的是,自己那侄子王郜幾年前(公元904年)便已病逝于晉陽,否則就以晉國先王李克用那脾氣,保不準會一腳把他踹下王位,再還于王郜做北平國之主...... 但是畢竟當初曾背叛過晉國,王處直自知與河東李家現(xiàn)在雖然表面和睦,其實心中也有解不開的疙瘩...如今晉王李存勖銳氣方張,勢必要與魏朝角逐爭霸,他若取了趙國全境疆土,再要往向東擴張而一統(tǒng)河朔的話...王處直心想到了那時,他這個北平國主可就顯得有些礙眼了。 所以不止是張文禮弒殺王镕,企圖奪取趙國王位,而后引得李存勖當機立斷,決議立刻出兵吞并趙國全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連帶著北平國國主王處直,也已提前了許多年便生出脫離晉國的心思了。 可是包括王處直在內,殿內諸人一時間都陷入進沉默當中。畢竟晉國有機會吞并趙國,以北平國君臣的立場,他們沒有理由,更沒有實力去干涉...再反過來投靠魏朝,而讓晉國有所忌憚?王處直思慮一番,不由得又搖了搖頭,口中還喃喃說道: “魏帝這些年來開疆拓土,亦是野心勃勃,孤若反復無常再去向他稱臣,只怕是剛出了狼窩,卻又要主動往虎穴里鉆...何況孤如果背晉投魏,這不是反而給了晉國興師問罪的名義?就算一時得魏朝庇護,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明面上又不能開罪了晉王,可是長此以往,我北平國終究難保...唉,這坐以待斃的滋味,也當真不好受啊......” 然而正當王處直,乃至他麾下幾員近臣一籌莫展之際,忽的卻有一人出言道: “父王,兒臣倒有一計,如若事成,則能一舉扭轉北平受制于晉的局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