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幾路吳軍,既然已經殺入宣城,如今張顥的府邸,自然也早已是雞飛狗跳。 如聞晴天霹靂的張顥呆立在廳堂當中,即便身邊有親信急聲請示,他腦內卻已是一片空白...而據傳報稱,徐溫竟然分遣右牙軍打開城門,迎幾路征討軍旅殺入宣城,張顥臉上驀的戾氣滿布,眼中也滿是怨毒的恨意。 張顥本來以為,雖然與徐溫出現爭執,可是先前畢竟可是合謀弒主。那徐溫便當真就能確定,前來興師問罪的吳國宿將,不會連帶著他一并清算了? 不久前,張顥還尋思著徐溫留在宣城礙眼,暫時卻又不宜動他,雖仗著自己的勢力稍勝一籌,便曾明里暗里的脅迫徐溫轉任至其它州府任職。 而徐溫那邊,按如今的軌跡卻沒有嚴可求給他出謀劃策,也就沒有人會力諫如果要斗倒張顥,進而掌控吳國大權,哪怕耽著些兇險,也必須要留在權力中樞。否則到外地任職,以徐溫既曾弒君,又遠離國都的處境,只怕要被張顥個死死壓制住。 而徐溫的義兒徐知誥再是才智過人,現在畢竟年少識淺,不比嚴可求那等級別的謀士高瞻遠矚,往往能走一步、算三步...所以本來徐溫心想遠離宣城,反而也能脫離與張顥僵持對抗的局面,那么自己的處境,反而會更加安穩。 所以徐溫先前還真就打算按張顥的意思,調任至外地,再按徐知誥的計策,聯系其他吳國宿將表態: 吳王楊渥,就算是我與張顥合謀殺的,但是為什么要動手,大家同為先王心腹,這其中因由應該都能感同身受...可是要篡位稱王的,與我可沒有關系,這也完全因由是張顥要騎到你們頭上,我與他劃清界線,咱們再聯合起來討伐那個亂臣賊子。 然而無論是誰的計劃,都趕不上變化快。由于沒有嚴可求的出面使計,張顥只會粗暴的挾持朝臣,軟禁楊家宗室,也并沒有擁立先主楊行密其他的子嗣為國君。這反而引得周本、李遇等開國功勛興兵前來討伐,而尚還未轉任至外地的徐溫見狀,這也就沒法走了,務必立刻表態與張顥決裂...... 所以即便如今時局演變,已經完全脫離了原本的軌跡...可是張顥自從殺害楊渥之后,終究被權力欲沖昏了頭腦,便迫不及待的要做吳國之主...無論是正史線,還是眼下這般形勢,從那個時候開始,他便注定是個死人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