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被徐溫喚作知誥的那人,雖然看上去還不過十七八歲的年紀,可也已是身長七尺,生得方額隆準,貌相也十分英武。 而他并非是徐溫的親生子嗣,原姓李,出身微賤,自幼顛沛流離。因當時戰亂親生父親不知所蹤,遂為伯父帶至濠州。而當時楊行密以救援淮南節度使高駢的名義,曾一時打下濠州之際,本來將其收為養子。 當時的楊行密,對這個少年十分看重,也曾發出“諸將子皆不及也”的感慨,卻引起他親生長子楊渥的嫉恨...不能為膝下諸子所容,楊行密也只得把這個少年交托于徐溫撫養,并改名徐知誥。 李天衢自然也知道這徐知誥在正史線中的另外一個身份,按原本的軌跡,他將改回本姓為李昪,隨后更是逼迫楊氏吳國的末主禪讓退位,而做了南唐的開國皇帝。而后世被譽為千古詞帝的悲催后主李煜,也正是這徐知誥的親孫子。 而聽得徐溫點名詢問,方才先是被自己的老子罵得狗血淋頭的徐知訓,也立刻投射過去仇視的目光...徐知誥略尋思一番,便以猶如洪鐘的聲調恭謹回復道: “父親與張顥共謀除國主楊渥...本為自保,然而那張顥欲壑難填,已有篡位奪權的歹意,殊不知這也已惹犯眾怒,吳國文臣武將即便一時受制,哪個又肯服他? 孩兒以為,眼下固然不宜與張顥廝殺沖突,否則右牙軍旅折損,也唯恐要有其他臣僚趁機要追究弒主的罪責??墒锹牳赣H言語,方才與牙署庭院當中,張顥專橫脅迫,甚至也要要挾父親,這倒也易于讓我徐家與他劃清干系......” 聽徐知誥提議諫策,徐溫雙眼忽的一亮,他點了點頭,立刻道: “說下去。” 無論是在自己的義父徐溫,還是打量過來的眼神十分不善的徐知訓、徐知詢這些義兄弟面前,徐知誥仍是副畢恭畢敬的模樣: “本來犯上弒主,雖然難免要遭臣僚非議。而吳王專橫無道,戕害先主舊部,父親與吳國功勛宿臣感同身受,按說也能體諒我徐家的苦衷...可張顥不止弒主,如今更要謀朝篡位,宣城之外,尚還有吳國宿將統兵鎮守一方,又如何能容得他這等逆行? 即便不與張顥公然決裂,父親自可遣人聯系各地先主舊將,就算有些事我徐家不得不為...可張顥這般做派,正可將弒君大罪盡推到他身上。而張顥眼下想必也正權衡思量著,要對楊家宗室子裔下手...待諸地宿將意欲興兵勤王救援楊氏子裔時,父親再舉義旗宣稱共討逆臣張顥,如此不也完全洗脫了弒主的罪責?這對我徐家而言,反而更為有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