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24章 章侯府嫡長子【24】-《我是男主他哥 快穿》


    第(1/3)頁

    第24章:晉-江文學城獨家發表

    這六年來,元嘉在徐州自認是做到了一個知州所能做到最好的地步了,對他政績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徐州府的街上極少有乞丐乞討,徐州上交給朝廷的賦稅名列各州第一。()

    作為一個當地父母官,能讓百姓吃飽,又能讓朝廷收到充足的賦稅,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

    元嘉即便是心中還有其他發展徐州的想法,也只能暫時按捺住,因為他現在還只是一個知州,在徐州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合適。倒不如先升任京官,在京城掌握實權之后再來由上自下的改革。

    六年期滿,元嘉就升任戶部左侍郎,調回京城。

    如六年前帶著家眷來徐州一般,元嘉又帶著方嫣和兒子傅明曜啟程回京。

    馬車內,傅明曜端著一張小臉,一本正經的坐在馬車里。

    元嘉騎著馬護衛在馬車,方嫣坐在兒子的身邊,跟他說起京城威寧侯府的生活,給他介紹其他親人:“等回了侯府,你見了祖父祖母要行禮請安,你祖父祖母都特別喜歡你,當年我們來徐州時,他們可舍不得源哥兒了……”

    傅明曜板著臉道:“母親,我叫傅明曜!我都說過好多遍了,不要再叫我源哥兒了!”小小年紀進入中二期的他覺得這個小名軟綿綿的一點氣勢都沒有。

    要是以前方嫣肯定就答應了,但現在她卻道:“等回了侯府你可不能這么說!源哥兒這個小名是你祖母為你取的,你這么說,祖母可要傷心了,她最疼你了!”

    傅明曜離開京城時才兩三歲,不怎么記事,對祖父祖母隱約有點印象,但記得不清楚。不過他是個孝順的好孩子,聽母親說祖母會傷心,他就抿著唇道:“那,那好吧!不過你們不能在我朋友面前這么喊我!”

    就在馬車外的元嘉聽到馬車內母子倆的對話,含笑道:“源哥兒,若是有人對你直呼名字,那他可是在指名道姓的罵你。等你加冠后有了字,我們就不叫你的小名了。”

    傅明曜煞有其事的嘆了口氣,表情嚴肅的道:“那我要還要很久才能加冠取字了……”

    雖然傅明曜的長相更像父親,但他這副嚴肅的神情卻像極了祖父威寧侯。

    元嘉見了,忍不住想起已經有六年沒見過面的威寧侯。

    在徐州這六年,元嘉在施政過程中不是沒有遇到各種困境,但因為有威寧侯府在背后做靠山,他總比毫無背景的人要容易許多,徐州那些豪強大族還是不愿得罪威寧侯府的,在一些不涉及到家族興衰存亡的事情上都愿意配合他這個知州。

    還有這六年來元嘉能保持著對京城那邊事態的密切關注,也多虧了威寧侯的幫助。

    如今六年期滿,元嘉調回京城,正好補上戶部左侍郎這個熱門的缺兒,自然也少不了威寧侯在其中使勁兒。

    威寧侯府祖上留下來的各種政治資源和人脈才是威寧侯府最大的財富。

    原主傅元嘉病逝后,這些政治資源都便宜了傅元澤,再加上皇帝的有意提拔,傅元澤才能那么容易的平步青云。

    如今元嘉還活著,并且活得好好的,傅元澤一個庶子自然沾不上這些政治資源。

    當年分家一事影響了傅元澤的心境,他考鄉試又落榜了,又等了三年才考中了舉人。

    傅元澤畢竟是男主,自身還是有才華的,放平了心態之后,次年二月會試又一鼓作氣的榜上有名,殿試上中了二甲進士。

    如今傅元澤在翰林院做了三年的庶吉士,接下來似乎也要外放為官了。

    <<<<<<

    元嘉一行人的車隊進了京城之后,威寧侯府的大管家早早就等在那里了,見到元嘉,連忙上前拜道:“世子爺!少夫人!小少爺!”

    元嘉看著臉上皺紋多了許多的大管家,心中有點兒感慨,對他點了點頭,問道:“父親母親身體可安康?”

    古代通信不便,元嘉接到威寧侯府的信件還是幾個月前的事兒了。

    大管家笑得眼角皺紋揚了起來:“侯爺身子骨很硬朗,每天早上還能耍一套拳,夫人也很好,就是很惦念著世子爺你們!”

    元嘉微笑道:“父親母親身體安康便好!”他又詢問了一番侯府這幾年來的變化。

    最大的變化大概就是傅清蓮在三年前出嫁了,那個時候正好是她一母同胞的哥哥傅元澤考中二甲進士的時候,嫁的人也是傅元澤的同年。

    按照侯府的門第,就算傅清蓮是個庶女,她也算是下嫁了。

    不過這個人選是傅元澤為她選中的,威寧侯也沒有阻攔,按照份例給她備好了嫁妝就將人嫁了出去。

    威寧侯夫人雖然因張姨娘遷怒過傅清蓮,但她對傅清蓮的刁難也就是讓其抄抄經書,在婚事上坑害庶女的行徑,威寧侯夫人還不屑于這么做。

    傅清蓮在出嫁后,除了在三朝回門時回了侯府之外,其他時候除了必要的年節,就只與傅元澤來往,倒似只有傅元澤才是她的娘家人,威寧侯府就是一門普通親戚。

    傅清蓮的行為,威寧侯倒是不在意,威寧侯夫人有時候還會說兩句,威寧侯卻覺得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又不指望她聯姻,回不回娘家都無所謂。

    而且威寧侯心里更在乎的女兒還是傅清荷這個嫡長女。

    在傅清荷出生時,威寧侯膝下一個孩子也沒有,傅清荷是他的第一個孩子,他初為人父,把一腔父愛都投入到這個嫡長女身上。

    可以說,若是傅清荷是個男子,也就沒有傅元嘉什么事了。

    不過傅清蓮經常與傅元澤這個哥哥來往,她與嫂子羅晴的關系卻不算好。

    因為羅晴不滿傅元澤處處比不上傅元嘉,覺得她嫁給他簡直是瞎了眼,后悔極了。

    這話她雖然沒有明說,但平時語氣中沒少帶出看不起傅元澤的意思,把自己哥哥看得很重要的傅清蓮又怎么會喜歡羅晴這樣的嫂子?!

    在入官場之前的傅元澤跟出嫁后的傅清蓮一樣硬氣,不愿意常來威寧侯府,但在入了官場之后,傅元澤來威寧侯府的次數就多了。不管能不能得到侯府的幫助,總要顯得自己背后還有侯爺這樣一座大靠山的。

    <<<<<<

    元嘉帶著妻兒回到了侯府,提前得到消息的威寧侯此時正在府上與威寧侯夫人一同等候。

    元嘉和方嫣帶著兒子傅明曜進府之后,便發現除了威寧侯和威寧侯夫人之外,傅元澤和羅晴竟然也在,他們身邊跟著一大一小兩個男孩。

    元嘉上前幾步,朝威寧侯和威寧侯夫人拜道:“兒子給父親母親請安!”

    方嫣緊隨其后的行禮請安,然后就是小大人一般的傅明曜,有模有樣的學著元嘉的動作朝二老拜道:“孫兒給祖父祖母請安!祝祖父祖母身體安康,長命百歲!”

    威寧侯和威寧侯夫人看到傅明曜這個好幾年沒見的嫡長孫之后,頓時就把之前還想念得不行的兒子拋之腦后了。

    威寧侯一慣嚴肅的臉上對傅明曜笑開了花:“好孩子,快快起身!”

    威寧侯夫人更是直接伸手將傅明曜給攬入懷中,笑容滿面的道:“祖母的乖孫兒,快來給祖母看看,都長這么大了啊!”

    傅明曜對威寧侯夫人的印象并不深,但在被威寧侯夫人攬在懷里噓寒問暖的時候,他也能感受到祖母對自己的深切關愛之情,心里頓時陌生感散去,親近了起來。

    元嘉和方嫣坐了下來,元嘉看向身旁坐著的傅元澤,含笑點頭道:“二弟也來了。”

    傅元澤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大哥。”

    不管元嘉和傅元澤之間曾經有什么恩怨,至少此時還是維持著面子情的。而那邊方嫣和羅晴就完全無話可說了,甚至羅晴在面對方嫣時一直冷著臉,連個好臉色都沒有。

    跟在傅元澤和羅晴身邊的兩個男孩兒是傅元澤的兩個兒子,大的那個男孩是羅晴生的嫡子傅明康,小的那個男孩是個庶子。

    元嘉看了一眼傅元澤的兩個兒子,發現不管嫡子還是庶子,性子都有些怯懦,不愛說話,一直低著頭,一點兒也沒有這個年紀男孩該有的活潑與頑皮。

    不過這孩子怎么養都是傅元澤和羅晴的事情,元嘉一個關系不親近的大伯還管不到他們頭上去。

    傅明曜作為元嘉和方嫣的獨子,一直是備受寵愛又不溺愛的,聰慧又開朗,只這么一會兒就把威寧侯夫人給哄得眉開眼笑,摟著他喊心肝兒。

    傅明康低著頭,卻偷偷用眼角余光瞥向祖母懷里摟著的那個據說是他堂兄的小哥哥,心里十分羨慕。

    他并不是第一次來又大又漂亮的祖父祖母家里,但除了祖父會表情嚴肅的與他的說兩句話之外,祖母見都不想見他的,雖然祖母沒有明說,但他能感覺出來祖母不喜歡他。

    可是現在堂兄卻被祖母如此寵愛,他更羨慕堂兄能在祖父祖母面前毫不拘束的說說笑笑。

    <<<<<

    元嘉一家三口和威寧侯以及威寧侯夫人其樂融融的,傅元澤只覺得自己一家子仿佛是多余的,根本坐不住,沒一會兒就起身帶著妻兒告辭離去了。

    回到家中,傅元澤的心情并不好,想到嫡兄的兒子傅明曜那聰慧的表現,他看自己兩個兒子就不太耐煩的呵斥道:“你們還愣著做什么?還不快去書房讀書?”

    羅晴護住自己兒子傅明康,不滿的道:“傅元澤,你心里有火沖我兒子發什么?有本事你沖傅元嘉發去啊!”

    羅晴對傅元澤不滿至極,夫妻倆的關系早已陷入了冰點,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當年從侯府搬出來后,傅元澤的一個妾室就診出有孕,生下了一個庶子。正是這個庶子讓羅晴對傅元澤徹底失望了。

    傅元澤大概是因為自己庶子身份在侯府的待遇,導致他對自己的庶出兒子十分憐惜,總覺得羅晴會虧待這個庶子,嫡子傅明康會欺負庶弟。于是傅元澤對兩個兒子就容易偏心庶子。

    傅元澤偏心庶子,這可戳了羅晴的心,羅晴在傅元澤失去繼承爵位可能之后可以忍耐下去,畢竟自己選的夫君哭著也要過完一輩子。但羅晴卻絕對不能容忍傅元澤虧待她的兒子,傅明康是她的命根子!

    羅晴的想法是,她的康哥兒是嫡子,一個庶子憑什么與她的康哥兒相提并論?

    傅元澤自己就是庶子出身,對自己庶出的兒子感同身受,自然不愿自己兒子如自己年幼時那般感受與嫡兄之間的差別待遇。

    于是傅元澤想讓庶子跟嫡子同等待遇,甚至在兩個兒子產生矛盾時,他總下意識的覺得庶子是弱勢的,被嫡子欺負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