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提漠北龍城處,解憂公主心中突現、莫名的不安。 另一邊,此番北地會戰的疆場之上,以白禮為首的白袍騎軍,在擊殺著匈奴左賢王,以及周圍被波及到的一眾匈奴權貴之后,并未止住腳步。 而是繼續突進! 如同一支鑿子一般,將整個匈奴軍陣鑿了個對穿。 而后便在戰場交戰雙方的目光之下,自匈奴軍隊后方遠去、脫離戰場,沒入在殘陽的余暉之中。 沒錯,白禮之前的一連串在其他人看來、匪夷所思行為,包括沖擊匈奴本陣、擊殺匈奴左賢王,其真實意圖、或者說最終目標,都是帶軍脫離戰場。 這里有人會說了,冒了這么大的風險,就為了這? 這也未免太扯了吧。 對此,從白禮的角度來看,一點也不。 之前就提到過了,白袍軍的特性之一,是明見識微,最能把握戰機局勢。 因而在匈奴烏籍單于這邊,派出了那兩個軍隊,也就是巔峰狀態的血狼騎,以及薩滿教的護教軍截斷白禮的后路之時。 在明見識微的判斷之下,白禮發現,原路返回和沖擊匈奴本陣、將匈奴本陣順勢鑿穿,兩種脫離戰場的方式,所可能付出的代價,居然相差不大! 那這還有什么可猶豫的? 當然是正面硬剛了! 說到底,哪怕白禮二世為人,終歸是個年輕人。 而且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嗎? 男人至死都是少年。 少年,自是血氣方剛。 少年,自是意氣飛揚! 而且最關鍵的是,一旦被白禮這邊真的偷襲得手了,嗯,沒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白禮此番之所以能夠造成這么大的戰果,確實是有偷襲的成分在。 畢竟,之前哪怕是鎮北軍這邊,都沒有料到白禮此舉,作為敵方的匈奴自然也就更加不可能了。 所以,要不是匈奴左賢王這邊,以自己的命力挽狂瀾,白禮怕是會成為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第三個,在正面戰場之上、大軍團作戰雙方幾乎勢均力敵的情況之下,擊殺像是匈奴這樣強國一國之主的壯舉! 好吧,繼續重歸正題。 一旦烏籍單于身死,大概率會提前讓這場,雙方直接參與、交戰兵力達到數百萬,席卷波及北方數州,影響未來天下局勢走向的北地之戰,提前進入尾聲。 所以……從某種意義,白禮失敗了,因為匈奴左賢王的后手,烏籍這位匈奴單于沒死。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白禮也成功了,白禮的孤軍沖陣,不光是達成了他率軍脫離戰場的最基本的目的,最關鍵的是,他嚴重的打擊了匈奴一方的士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