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新學,打破桎梏(下)-《日月永在》
第(2/3)頁
北軍又分遼東軍、甘肅軍、太原軍等等等等。
南軍更是五花八門。
他們是沒有國家概念的,甚至南北兩軍互相蔑視,尤其是南方地域觀念更重,比如說福建的兵是絕對不會把江西的兵當成戰友的!
他們不會說,我們都是大明的軍人這種話的。
連軍隊內部都互相鄙夷,還能指望他們的軍紀好到哪里去?
朱允炆敢說,遼東的軍如果不拉回京師新軍大營,進行政治文化宣講,這群兵如果調到江南比如說剿匪,他們會比匪寇的軍紀還差!禍害地方他們是絕對不會手軟的。
用國防,就是讓他們強化和加深國這個字的意義,讓他們日常打招呼的時候一問番號。
“你是哪里的部隊?”
“國防十七師。”
“我是十八師的。”
“你們駐地在哪?”
“泉州。”
“那不遠,我在福州。”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整天頂著亂七八糟的軍隊番號,就好比漠南衛,他們會去想他們是大明的漠南衛嗎?
不,他們的第一想法是漠南的漠南衛!他們是漠南的兵!改番號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想到自己的身份時說一句:我們是大明國防第一師的兵,駐地在漠南!
等條件純熟了,兵部征兵,朱允炆就要搬出異地駐兵的規定,一支部隊里,天南海北哪個省的都有,慢慢消融掉地域隔閡。
整整一天的時間,林林總總下來,朱允炆所說的這些新政,最終卻沒有一條是明明白白記述下來的條文,更沒有成本大套的寫出一本系統的學術體系,讓他們按照這個來學習思想。
學,是動詞,是摸索,是因事制宜,找出于國于民最有利的處理方式,然后查漏補缺制定相關保護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下保證這條政策可以使百姓、國家受益。
新,也是動詞。宋朝的政策對明朝來說,是舊的,建文元年的政策對建文三十年的時候來說,也是舊的。
新學派的核心,就是因時因事,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完善、不斷的查漏補缺,一旦新學有朝一日也開始按照已經形成條文的法令來施政,那新學,也就成了守舊派。
朱允炆給他們種下了一顆種子,將來他們要做的就是開放思想,逐漸在全國各地的政務奏本面前,摸索出一條最合理、最符合時代發展的施政方式,他們要考慮到政令一出,所引起的社會反響。
要讓他們從現在開始就塑造出全國一盤棋的思想。
等有朝一日,這群學子已經在思想上跟朱允炆達到了高度的默契,那,就是朱允炆舉起屠刀,在搞一次空印案的時候了!
不破不立!
改革,總是要流血的。
溫水煮青蛙的改革或許仁慈,但太耗費時間,時不我待,大明,不能再給西方那些蠻夷追趕的時間了。
御輦在五千新軍的護佑下回返京城,寬大奢華的御輦內,雙喜看著閉目養神,滿臉喜悅的朱允炆,猶豫了片刻,還是開了口,“陛下。”
朱允炆正自得的哼著小曲,聽到聲音倒也沒有睜眼,“嗯?”
“今天陛下立言開學,奴婢庸碌之才,聽了后也是受益匪淺。”
朱允炆就笑了,“有話就直說吧,朕知道你聰慧。”
雙喜跪到朱允炆腳邊,“新學雖好,但過于驚世駭俗,奴婢雖然愚鈍,但腦子里也知道忠孝仁義,陛下放任他們胡思亂想,奴婢擔心有一天,總有些不忠不孝的悖逆學子,生出邪念啊。”
開禁思想,就是在沖擊皇權。
新學到了頭,帝制就終結了。
雙喜的話內之意,朱允炆怎么可能不知道,他在決定開辦新學之前,就已經充分考慮過這個問題。
后世鴉片之戰后,國門淪陷,西方蠻夷入侵,他們帶來的不僅僅只有鴉片、殺戮,還有他們的思想和文化。
如果從更早期的廣州十三行開始,西學思想的浪潮在我國這片土地上,繁衍存在了數百年,即使僅以鴉片戰爭時期來算,自西學思想開始被我國基層民眾學習了解,到推翻帝制,足足用了八十年!
這還是在全國一體同心的基礎上實現的。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个旧市|
拜泉县|
遂昌县|
道真|
江永县|
依兰县|
本溪市|
丽江市|
广灵县|
天柱县|
区。|
清流县|
聊城市|
太谷县|
中超|
昌吉市|
通河县|
页游|
达拉特旗|
肥东县|
日土县|
通渭县|
大悟县|
宝应县|
巴中市|
宣威市|
塔河县|
韩城市|
阳泉市|
新巴尔虎右旗|
望谟县|
德兴市|
紫金县|
孙吴县|
安多县|
宜宾市|
怀远县|
日喀则市|
若尔盖县|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