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龍陽君所言,都是事實,他知道,王學斌也知道。 但是光他倆知道沒用,別人不知道。 事情說的那么玄乎,就連小說都不敢這么寫,要說是王學斌做的,也得有人敢信才行! 在沒有切實的證據(jù)前,人們是不愿意接受一個人比自己優(yōu)秀的。 要說觀瀾先生博學,人們不會有絲毫異議。 不僅不會有異議,還會跟著附和兩句,以表現(xiàn)自己的寬宏坦誠。 但要說觀瀾先生是個超人,天下沒有比他更牛逼的存在,那咱們就得說道說道了。 他超在哪?真的假的?要是有比他更牛逼的怎么辦? 一系列的質(zhì)疑聲會接踵而至,意在將其打落神壇。 在華夏,每一個有識之士都是渴望打破權(quán)威的,華夏沒有迷信權(quán)威的基礎(chǔ),文人相輕自古有之。 雖然龍陽君說的都是實話,但只要別人不信,那這話就是屁話一堆! 王學斌的所作所為超乎了常人的認知觀念,常人自然是不肯相信的。 黎民百姓就是常人,只要他們不信,王學斌的目的就達到了一半。 王學斌這么多年終究不是白混的,對人性的把握還算到位。 看著殿內(nèi)普通士子疑慮的神情,他知道自己的目的達成了。 但是,此時讓他警惕的是,一旁龍陽君的嘴角,同樣掛著笑意! 王學斌設想的很好,但他終究不是當代之人,兩千年時光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習慣風俗的差異,更是常識上的相悖。 王學斌想要通過這個大會贏得民心,贏得民心的要點,在于師出有名。 民眾的憐憫總會給予弱小的那個,盡管民眾自己更加弱小,但是他們不會在乎。 王學斌把秦國渲染成弱小的那個,那么普羅大眾的想法,就會不自覺的倒向秦國。 但是,他忽略的是,在這個階級分明的時代,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叫做民! 百姓百姓,平民黔首連名姓都沒有,如何能算得上百姓? 龍陽比王學斌更加清楚,只要他能說服貴族,那么天下絕大多數(shù)勢力都會支持魏國。 在這個時代,貴族才是天下的主導力量。 百姓只能為戰(zhàn)爭提供人丁,至于戰(zhàn)爭的其他要素,都把握在這些貴族手里。 貴族的思維方式與百姓完全不同,貴族在乎的是利益的多寡。 至于感性... 多少錢一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