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王學斌冷笑一聲,沒把趙政的話當回事。 趙政自從摸透了王學斌吃軟不吃硬的性格,立馬學會了蹬鼻子上臉。 他到也不是整什么過分的幺蛾子,只是想要通過言語中的打潑耍賴,來打消師徒之間的距離感。 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在陌生的環境中找一點安全感罷了。 王學斌看出了這一點,便沒有點破,開始與他斗起了嘴。 二人就在你來我往之中,將對方的心思摸了個明白。 趙政早就探到了王學斌的底線所在,知道自己做事只要不涉及到師父的底線,他師父就不會真正生氣。 至于日常生活,師父從來沒有吝嗇過。 無論是知識學問,還是衣食住用,只要他能提得出,師父就能做得到。 長此以往,他不自覺的養成了有困難找師父的習慣。 王學斌也是發覺了這一點,才會在此時,玩笑似的點了出來。 趙政畢竟天資不凡,聽話聽音,一點就透。 王學斌話音剛落,他就聽懂了師父的意思,不在求師父解決問題,而是請師父將問題翻譯給他聽。 一旁的元宗也聽懂了他們師徒的對話,心下暗暗點了點頭。 前些時日觀瀾先生提及讓他幫忙代個徒弟,他還有些想不明白。 觀瀾先生的學識何等廣博,他幫忙能教的了什么? 后來才明白,觀瀾先生找他,是為了給自己徒弟樹立一個不同的思維視角,以免徒弟陷入歧途。 畢竟觀瀾先生的學問太過高屋建瓴,若是他徒弟完全效仿,恐怕會落得個眼高手低的下場。 他曾在秦國腳踏實地的與平民打成一片,要論對實務的熟悉程度,他自問要比觀瀾先生強得多,這樣想想還有些小激動呢! 在平日的相處中,他也喜歡上了這個非常靈性的少年,凡事一點就透,一說就改。 雖然還有些陋習,但人有上進心,又勤奮好學,是個討人喜歡的孩子。 此時再次見到這孩子的悟性,不免露出和煦的笑容,開言安慰道: “你久居趙國,不曉魏地俚語,情有可原,你給那商販的是趙國鏟布,趙魏之間錢幣不同,他是想讓你付魏國圜錢與他,這趙國鏟布,他不知如何找零!” “這...” 趙政看了看手里的趙國鏟布,又看了看小販拿來示意的圜錢,愣在了那里。 他娘在離開之前,給了他一個木匣,木匣里裝了二百錠兼金,讓他交給他的師父,充作束脩。 天下諸國各有各的貨幣,國與國之間貿易靠的是黃金,根據鑄造工藝的不同,黃金又分為常金與兼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