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直到了秦穆公時代,秦國已經成為二流強國,這才開始參與爭霸中原。 穆公先是迎娶晉獻公之女,結秦晉之好,之后擁立晉文公,安定晉國局勢,順便達成控制晉國的目的。 誰料,晉文公也是一代雄主,不僅使穆公計劃破產,反而借助秦國之力,鞏固君位,稱霸中原。 晉文公即位之時,已是花甲高齡,在位僅僅八年,晉文公逝世之后,穆公再次染指晉國。 但是此時晉國國富兵強,崤之戰中秦軍全軍覆沒,穆公計劃再次破產。 經此一役,穆公果斷調整戰略,繼續西征,并且廣納賢才,招募了百里奚、蹇叔等賢才治國理政,國力大大提升。 到晉惠公即位時,晉國再次與秦國交戰,秦國一戰而勝,俘虜了晉惠公,占據了晉國河西八城,一舉奠定了五霸之威名。 國無常盛,秦國也不例外,穆公逝世,桓公即位,桓公不恤國力,國力漸衰。 后景公即位,實施連楚抗晉,結果楚國退出爭霸,晉國復強,戰略失誤。 秦國此時已無力與晉國相抗,只能與晉國再結秦晉之好,但是,晉國先是六卿執政,后是三晉崛起,秦國戰略再次失誤,國力一衰再衰。 到了魏國李悝變法后,吳起以五萬兵力打敗秦國五十萬兵力,至此,秦國再無力抵抗三晉攻勢。 幸運的是,趙魏反目,三晉瓦解,秦國有了喘息之機。 但此時秦國已是四代亂政,二十三年,年年有戰,人丁稀少,府庫空虛,無銅無鐵,無馬無卒,河西盡失,函關易手,列國卑秦,衰落至極。 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壽終正寢,秦孝公即位,秦國開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史稱商鞅變法! 秦孝公即位之初,對秦國之哀痛心疾首,下達了求賢令。 衛國,公子鞅,攜霸道之法,進獻孝公,孝公甚喜,力排眾議,以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 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招三晉之民以開荒野,遷咸陽之都以抑貴族。 僅僅二十年,秦國國富兵強,家給人足,百姓恥于私斗,勇于公戰,對外連敗魏國,一舉收取河西之地,至此之后,秦國著眼一統天下! 秦惠文王即位,族滅商鞅,不改其法,以張儀之策連橫六國,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國統一打下堅實基礎。 到了秦昭襄王即位,任用白起為將,先后戰勝趙、魏、韓、楚、齊。 攻取魏國河東、南陽、楚國黔中、郢都。 發動長平之戰,殲滅四十萬趙軍,攻陷東周洛邑,俘虜周赧王,遷九鼎于秦,徹底覆滅了周朝國祚。 一統天下從來是千難萬險的事。 商滅夏歷時兩代,周滅商歷時三代, 秦國統一,更是艱難,連續六代,代代秦法,代代明君,這才有了奮六世之余烈的始皇帝! 泱泱大秦,豈是虛名幸進?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