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老爺子對于印度人不太信任,這可以說是一種刻板印象。 在北美,印度裔的醫生其實不少,vivek murthy醫生在37歲時,成為了前總統奧觀海的醫務總監,就是其中比較有名的印裔醫生代表。 不過總體來說,印裔醫生確實給人不靠譜的感覺,那或許是與三哥天生樂觀跳脫的思維有關系。 作為病人,還是更希望自己的主治醫師嚴謹一些,而不是有著三哥特有的歡樂感。 好在羅素醫生還是很有醫生范的,他在白板上畫著相關術式圖形,語言耐心而平和,當然了,任誰每分鐘分說說話就能賺10美元,都會非常耐心的。 羅素醫生的口語有些咖喱口音,但語調完完全全是美式醫生職業語調,交流完全沒有問題,張子凡很認真的聽著他的手術設計介紹。 …… “等等,dr.羅素,您剛才是說,對腫瘤進行切除之后,就進行對位縫合?” 說這話的并不是張子凡,而是袁強。 原本他是抱著來學習的心態聽羅素醫生講解的,但聽著聽著就不對味了。 這洋大夫就這水平? 就好像你抱著很高的期望去看武術比賽。 結果上臺兩位大師做了一套行云流水的起手式之后,就開始互掄起了王八拳。 當時袁強的想法就是,是不是我只看到了第一層,而羅素醫生的思維其實在第五層? 可袁強無論如何參悟都抓不住要點,最后忍不住開口詢問。 他在翻譯聶曉慧的幫助下,磕磕絆絆地問道,“dr.羅素,首先,這個患者術后不做轉移瓣嗎?直接縫合會嚴重影響愈后生活質量啊? 其次,唇部腫瘤切除后,相關部位的頸部淋巴清掃,難道你們不做嗎?” 之前羅素已經從聶家兄弟這里知道了,有兩個中國醫生在場,不過并沒有特別注意。 聽到袁強的提問,羅素醫生微微有些生氣,不過他還是理所當然的回答道: “這位中國朋友,首先,由于患者的病灶過大,達到3x4的大小,通過唇部轉移瓣的方法是絕對無法完成修復的,組織量根本不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