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七俠鎮不大,王銳很快就找到了賣堿面的商戶。 大多數情況下古代人做發面的面食,一般都是自己用草木灰自制堿水,來做為面食的蓬松劑。 但是在發現礦堿以后,大家發現這種從地里挖出來的堿效果更好。 只需要放一點點,就可以讓面食蓬松的更大,而且還更加的松軟好吃,這就讓礦堿有了市場需求。 市面上售賣的礦堿,已經是經過提純研磨好的粉狀,這讓王銳感覺很滿意,基本上直接就可以用來當作純堿使用。 現在他只是需要一些純堿來生產肥皂,而不是玻璃制造、冶金、化工等等其他需要大量純堿的產業,所以這些從礦里挖出來的堿,一時還是足夠他使用的。 未來王銳如果想要擴大生產規模,建立各種輕重工業生產的話,還是需要將三酸兩堿工業化生產搞出來才能滿足。 頭一批先做實驗與教學用,所以王銳沒有買太多,花四十文錢買了兩斤純堿包好離開,臨走時打聽了賣生石灰鋪子的位置。 生石灰做為基礎的建筑材料,從古至今一直被大量使用,所以店鋪的位置很好打聽。 從店家那問好價格后,王銳又花了十五文,從買了一大筐生石灰,抬了一下,差不多有二十多斤左右的樣子。 在店家無語的目光中,王銳抬著一大筐生石灰離開了商鋪,走到街角用超感觀察沒人的地方直接收入了星界。 純堿與生石灰都已經買到了,那么接下來就是去找賣油的店鋪買油了。 從賣油翁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知,早在宋代人們就已經在大規模的食用植物油了,畢竟想著動物油倒進葫蘆里再倒出來,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華夏人食用植物油的記錄,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 漢朝時期的華夏正初步對西域地區進行開拓與教化,并逐步將其納入掌控,使得兩地交流迅速提高,這也導致了大量的西方作物,因此從西域被引進到中原進行種植。 其中含油量極大的芝麻,成為了榨油最佳的原材料。 而富裕的宋代隨著對油脂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人們逐漸尋找到了多數可以用來榨油的作物,最常見的莫過于大豆榨油。 明代的榨取技術已經非常完善了,八年后就要出生的宋應星所作的天工開物中,就記錄明代榨油工藝的整個流程操作,這已經是農業時代中十分先進的植物油提取技術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