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答題結束,收卷!” 詹擎海巡視臺下眾人,最后一題答卷時間,用時最長,詹擎海與宋明誠以及其他文書殿的文師卻沒有絲毫不耐煩。 目光從《陋室銘》上移開,看向堆積在身前的答卷,根據才氣濃郁,詹擎海與宋明誠能推斷出一個大概。 兩人相視一樣,各自都明白—— 從最終呈上答卷看來,這一題考文章的佳篇也比前兩題更多。 詩詞文章,若是放在一起比較,要寫一篇好文章的難度,本身就是略低于詩詞,因為字數的原因,文章對每個字的寓意與精煉程度,要求遠低于詩詞。 況且,文章也有足夠的篇幅去完善作者的意境,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意境不夠,字數來湊。 當然,這里的湊并非貶義詞,體裁不一樣而已,如秦墨所作《陋室銘》通篇都能綻放光芒的傳世文章例外。 這是一篇短文,并非長文章,才能做到字字珠璣,精煉提神。 大多數考生,提交上來的是長文章,篇幅在500——1000字左右。 一疊厚厚答卷,呈放在詹擎海與文書殿主面前,兩人各自手持一半,開始閱覽,等各自閱覽完手中的文章,再交叉閱覽。 文章不比詩詞,審核閱覽起來速度要慢上不少,又因為是殿試,關系重大,詹擎海與宋明誠絲毫不敢放松,一字不漏的審核。 用詞,據典,句意,手法…… 時不時用筆為文章糾錯,記錄,再評級。 在詹擎海與文書殿主審核時,內殿的考生一個個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的坐立不安。 答得不好的,希望兩位考官在審核時能寬容對待,多給一個評級。 答得好的,也希望得到更高的評級,增加去省重點的概率。 至于上魔武,帝武,從目前開來,殿內有機會被錄取的,不超過五位。 真正能錄取的,可能只有三四位。 狀元殿內,隨著批閱時間延長,從剛開始的寂靜,變得略帶幾分躁動,心里素質不好的,已經如坐針氈。 足足一個小時,閱卷結束。 詹擎海和文書殿主宋明誠幾乎同時放下手中的批閱筆,每一份答卷的評級已經寫在紙上。 詹擎海跟宋明誠異口同聲:“第一篇,《陋室銘》。” 兩人相互瞪視,皆意識到歷史再次重演。 在考生面前如此顯然不是什么出彩行為,可能在殿試中評一篇傳世文章,足以將所謂的面子與印象等虛無縹緲的因素全部舍棄。 最終評級在詹擎海無奈的后退下由宋明誠先評,面露微笑道:“第一篇,考生秦墨,所作文章《陋室銘》!” “文章選取當今國圣中年仕途遭遇,以人物志第二部分為題所作,題意明確,用詞精煉,意義深遠,無錯,無漏字。” “歌頌國圣崇高的精神與頑強不屈品質,是為傳世文章。” “當評甲上,魁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