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老秦人的歡笑中,秦國的快馬特使像一顆顆流星,北上九原,東出函谷,南下武關,撒向天下六大國與三十余個中小諸侯國。 一卷《求賢令》,頓時在瞬間激蕩四方,讓無數人心頭激蕩。 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便是嬴渠梁的決心,亦或者說是秦國想要圖強的決心。 同樣的這也是諸子百家之中的弟子能夠不斷變強的渠道之一,諸子百家的修煉,不同于練氣士與武道。 他們初學經典入門,而后或入世為官,亦或者著書立作,亦或者教化世人,雖然渠道不同,卻也殊途同歸。 但是著書立作,絕非一般人可以。 而教化世人修行速度極慢,很少有人能夠大成,在這樣的情況下,走進仕途便是最佳的選擇。 不僅可以聲名鵲起,更可以錦衣玉食,并且修為大增。 這一刻,秦國新君放低了姿態,以后繼之君,數歷代先王之過,言秦國當下處境,可以說是語氣誠懇無比。 而且,秦國雖小,卻也是一國。 更有五霸遺留,底蘊尚在,若是勵精圖治,未必就不能崛起變得更加的強大。 是以,無數士子都坐不住了。 數月之間,秦國求賢若渴的消息,便在中原大地之上的大小城池鄉野以及名山大川中的士人們中間流傳開來,成為比齊國稷下學宮招募學人更為令人振奮的喜訊。 畢竟,齊國的稷下學宮旨在弘揚文明,雖然也不排除個別學宮士人出仕為官,但其主流畢竟是治學,所要求士人們的是黃卷青燈,是修身自勵,是文章道德。 而秦國這一次則直截了當地請士人們去做官,去強秦,去建功立業,去出將入相,去名滿天下,去光宗耀祖! 相比之下,如何不令士人們怦然心動? 正因了這一點,到齊國稷下學宮去的士人,絕大部分都屬于有志于治學的各式士子。當時及后來的諸子百家在稷下學宮幾乎先后都有代表人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