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大明直轄木邦(一)-《全球戰國》
第(3/3)頁
我也知道這一點啊,可是沒辦法啊。木邦那邊一定要盡快形成產出,不然無法在那里長期駐軍,更無法順勢把木邦西北方向的孟養宣慰司也一并納入直轄州啊。
去年七月,孫承宗代表大明政府和緬甸王阿華那隆達成的協議是:
一、雙方共同確認,緬甸仍然屬于大明的藩屬。是云南布政司統轄的諸多宣慰司之一。
二、緬甸承認木邦屬于大明的直轄州,以后絕不進犯。
三、大明理解緬甸位于平原之上,面對高原上的木邦始終不能安臥的心情。同意割木邦一小部分土地贈予緬甸:即平原地區向高原移行處地區。
四、雖然木邦土司罕家全家被屠,但鑒于緬甸一方面不知道木邦已經內附。另一方面是緬甸宣慰使家也有先祖死于罕家之手。所以此事大明不予追究。
這四條協議達成后,被圍困的剩下的二十三萬緬軍放棄所有武器,得以撤回伊洛瓦底江平原。
這確實是妥協,但卻不得不執行:大明現在無力在西南地區進一步發展。而且還需要一個較有力量的緬甸來牽制即將爆發的暹羅。所以,必須要讓緬甸對大明安心,讓緬甸在東北方向獲得一定的山區地盤后,緬甸才能一心一意的應對東南方向暹羅的威脅。
孫承宗的奏折進入通政司后,朝廷里也是有一定爭議的。主要的爭議點倒不是說割了木邦的土地喂了緬甸。大明的士大夫并不迂腐:拿別人的土地喂第三方,于大明有什么損失?
大家爭議的,反而是木邦那么偏僻的地方,救什么救?好吧,你們救了就救了吧。可是木邦土司罕家絕后了啊!你們居然說把木邦拿來做直轄州?那我們大明一年得虧多少錢?
君不見,永樂年間,大明收入交趾。結果那地方的刁民一天到晚都造反,逼得朝廷不得不在那里大量駐軍。每年的開銷多的時候折銀上百萬兩。而交趾那地方的收入呢?最多的一年才折銀七萬多兩。結果大明在那里堅持了幾十年,最后不得已完全放棄。
現在國朝的實力可比不上永樂那會啊,又把木邦收進來?這一年得虧多少?皇上,太孫殿下,這個萬萬不行啊!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