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若問現(xiàn)代社會里,實行所謂西方民主制度國家里的議員都是些什么東西。那么,一個稍有常識的成年人都會告訴你,所謂議員,不過是金主們的代表,抑或自己就是金主。 換到明代,這個時代的言官、御史們是什么東西呢?其實,很多家伙和后世的所謂議員們也差不多。他們的身后,大都站著朝廷大佬或者大商人。其作用,一般也就是幕后的大佬們用來攻擊政敵,達到自己目的的炮灰而已。 當然,按照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其實是嚴格按照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進行運轉(zhuǎn)的實際情況來講。中國古代王朝的御史、言官們,雖然大多都是大佬們的利益代言人,但無論如何,在表面上,大家都是以“氣節(jié)”為標榜的——我彈劾你,絕對不是因為利益或者我背后大佬的指令,而是我出于公義,為了整個社會、為了百姓、為了正義……才彈劾你的! 細化到具體事情來說。言官群體里或許有那么一兩個愣頭青,但大多數(shù)言官都不傻。他們要不要彈劾一個人,還是要思慮很多的。 最好的彈劾,是那種彈了之后不用擔心有打擊報復(fù),又能為自己增加聲望的彈劾。這種機會不多,但是一旦遇上,大家不需要背后大佬發(fā)話,也不需要組織,往往會一擁而上:比如說一年多前大家彈劾郭正域沒有教好太子,導(dǎo)致太孫滿口銅臭的事情。 次一等的彈劾,是彈了之后聲望大增,但是可能有打擊報復(fù)的事情。這個呢,就要掂量掂量了。因為大明的皇帝,除了前面的太祖和成祖以外,后面的皇帝都不太喜歡殺人。所以,彈皇帝,是一件風險不是很大,但收益注定很高的事情。因此,如果有機會彈皇帝,那也是要積極上本的——比如,國本之爭。 再次一等的,就是政爭了。這個風險就明顯大過了收益。不過呢,身為言官,往往是大佬們的提線木偶。所以,雖然你內(nèi)心不愿意去當炮灰,但是當大佬點到你的時候,你除了勇敢的上本之外,還得裝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來——不然,死了都得不到好名聲那就太虧了。 總之,能在大明做官的人,都不是傻子。大家上彈本之前還是要考慮收益和付出的對比的。真像海瑞那樣上死諫的人,有,但絕不會太多。 再具體到朱由棟的香皂產(chǎn)業(yè)這個事情來說呢,其實,從香皂上市不久,皇太孫是大股東的消息傳開后。言官們其實是想彈的。但是呢,一方面是皇太孫年紀還很小,你說一個四歲半的孩子折騰出這么多東西是不是真的啊?如果是真的,那就會讓人不自覺的聯(lián)想到四年多前的那場天地異象——彈太孫,是不是和老天爺作對呢? 再說了,今年是京察之年啊!現(xiàn)在可不是國本之爭的時候了,惹了太孫,就是同時惹到了皇上和太子。那個不要臉的首輔沈一貫,對皇帝軟得不得了,而這一年的京察又是他在主持……嘖嘖嘖,忍一忍好了,大不了等今年京察過了明年再動手。 所以,香皂上市很久了,但言官們一直忍著沒動手。 但是,拍賣會之后,言官們被迫要動手了。 為什么呢?因為身后的大佬們發(fā)話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