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章 歪打正著-《國潮1980》
第(1/3)頁
孫五福是由自己親哥孫四喜陪著一起去的,登門時間在差不多早上十點鐘。
冬天農村實在閑的無事可做,何況又逢除夕。
所以過去的大隊書記,如今的村書記孫慶有,當時吃完早飯,正斜靠在炕上的被垛上用“小喇叭”聽河北梆子《野豬林》。
他瞇縫著眼,一手夾著燃了一半兒的“大炮”, 一手拿著一根兒高粱秸稈兒皮兒,剔著塞在牙縫里的白菜幫子的筋。
搖頭晃腦地跟著哼哼,黑棉衣襟兒上落滿了煙灰。
而孫書記的老伴兒站在當院兒,正一把一把地從雞食瓢里抓著用大白菜頭和麩皮拌成的雞食,向地上甩著喂雞。
嘴里還不時發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雞聲。
孫五福的老家很窮,地少又薄, 全村兒靠種地真沒多少收成。
因為偏遠, 消息交通十分落后, 還是去年才剛通了電,用上了電燈泡。
關鍵是因為這個,無論是分地,還是養雞,孫家村都落在了其他村子的后面。
偏偏近年國家大力發展規模的養雞場,雞蛋的價兒已經沒有前兩年那么好了。
所以哪怕趕上改革開放好時代,國家極力給農村放開政策,孫家村兒的經濟面貌也沒能比過去好多少,頂多也就是可以吃飽飯了。
別的不說,就說村書記的家,街門都是用秫秸桿兒插成的。
今后門口橫擋著個半米來高、用來擋豬用的活動木柵欄,里面也不過養了兩頭豬。
說實話,在京城待久了,孫五福的眼界也高了。
走到這兒的時候,還真有點不敢相信,一村之長的家竟然還是那么寒酸。
不禁脫口而出。“哥,咱沒走錯吧?”
孫四喜卻拍著胸脯作保。
“弟, 就這兒, 沒錯。”
這時候, 孫書記老伴兒已經聽見了外面的動靜,不禁抻著頭,往外瞄著,很不客氣的喝問。
“誰呀?在俺家門口轉悠個啥?”
孫五福沒回答,孫四喜先戰戰兢兢叫了聲“胖嬸兒”,接茬就說“是我,四喜,還有我兄弟五福”。
叫完人,也沒等招呼,就自覺拿著禮物走了進去。
以一副送豬頭進廟門敬神的姿態,趕緊把手里的東西朝著孫書記老伴兒揚了揚。
跟著有點哆嗦的問,“書記在家不?俺兄弟來看看他。”
孫書記的老伴兒,村里人都叫“胖嬸兒”。
確實人如其名,胖臉上全是橫肉,身材虎背熊腰,性情和脾氣更是在村里出名兒的不善良,也難怪孫四喜有點肝兒顫。
不過老話說的好,伸手不打笑臉人, 何況是登門送禮的笑臉人呢。
孫書記老伴兒用精光四射的三角眼,上下打量著兩兄弟。
見孫四喜左手拿一大塊兒的豬肉,看著七八斤的樣子。
右手還有一對兒豬蹄,和四個鐵皮罐頭。
這已經是難得一見的厚禮了,比往年任何來拜年走動的人都大方。
于是她難得的露出了笑容。
再看另一個,手里還拎著一大合包裝精美的糕點,胳膊底下夾著一大塊布料。
關鍵是穿的相當的鮮亮,棉大衣是簇新的,不但頭上有剪羊毛的帽子,腳底下還穿著一雙皮鞋。
簡直就跟縣里鄉里的干部打扮一樣。
這下她也摸不透情況了,別說不敢攔了,趕緊上去接過孫五福手里的東西,就往屋里讓人。
跟著同時扭頭朝屋里高聲喊道,“當家的,來客了。”
孫書記在村兒里威信高,派頭兒也大,當然比胖嬸兒更讓人發怵。
在村兒里開大會,也就他能披著棉襖上臺講話,剩下的人誰也不敢,都怕搶了書記的風頭兒。就是平時在村兒里,要是有誰披著棉襖在街上溜達,遠遠地望到他,都得乖乖兒地把袖子套上。
在孫書記面前,誰也別想乍著肩膀走道兒!
村兒里不管誰家跟誰家的老娘們兒吵架,誰家的狗把誰家的豬食偷吃了。
也別管雙方爭執的多厲害,只要是孫書記到那兒耷拉著眼皮吼一句,“都他娘的別瞎咧咧了!”那就沒有不聽招呼的,都得偃旗息鼓、乖乖回家。
然而這一次,當孫五福空著手率先走進來,站在孫書記面前時,他也吃不準了。
當時眼睛一下睜大了,一時判斷不出來的是什么人,孫五福這打扮,讓孫書記認定不是一般人,有些慌亂。
他忙把煙頭兒扔到地上,撐著兩手抬起屁股剛要下炕。
結果這時,把肉食送進廚房里的孫四喜也走了進來。
孫四喜有點膽怯的笑了笑,先點頭哈腰地叫了聲“書記”。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隆|
南阳市|
恩施市|
天气|
防城港市|
泸西县|
广饶县|
陈巴尔虎旗|
四平市|
准格尔旗|
和田市|
平原县|
鄯善县|
独山县|
北辰区|
龙里县|
镇沅|
灌云县|
湘阴县|
革吉县|
台湾省|
外汇|
莒南县|
古浪县|
伊金霍洛旗|
广宁县|
湘乡市|
淅川县|
江油市|
大兴区|
公主岭市|
获嘉县|
龙口市|
南通市|
定兴县|
耿马|
和政县|
三台县|
安庆市|
深泽县|
鄂温|